京剧《谢瑶环》系田汉先生根据宛宛腔《女巡案》改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的看家剧目,前者论坛上也就杜、李版本有过讨论,不过我倒是觉得,从京剧本身来说,此剧过大于功。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此剧,杜近芳主演的,看第一次就不喜欢,在以后反覆看了多次,居然是越看越不喜欢,至于不喜欢的原因却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就是不喜欢了。
当然,好恶各有不同,问题在于,我不喜欢《谢瑶环》,却一直说不出来不喜欢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才反复的看,目的倒是很单纯,看看能不能让自己喜欢这出戏,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喜欢这出戏,到令我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
去年北京京剧院排演《袁崇焕》,一经公演,骂声不绝,我也仅仅是电视里面看了看,感觉确实不好,跟一位朋友说起此事,那位朋友说了一句话:“看看戏名就不像京剧!”
戏名?说起来倒是很有意思,我打开了小豆子的戏考,想看看传统京剧的戏名,一看之下倒也有点意思,戏考中所涉及的剧目,以人名做戏名的不过是《金玉奴》,《罗成》,《梅妃》,《十三妹》,《双阳公主》,《文天祥》,《伍子胥》,《玉堂春》,《赵五娘》,《周腊梅》,《卓文君》11出而已,这些剧目还可以进行分类,去掉折子戏组合型剧目如《罗成》、《伍子胥》、《玉堂春》、《赵五娘》,去掉新编剧《梅妃》、《文天祥》,去掉荀派剧目《金玉奴》、《卓文君》,尚派剧目《双阳公主》,剩下的就更少了,《十三妹》是传奇故事,《周腊梅》,又叫《打面缸》,在过去是垫戏剧目,由此可见,传统京剧以人名为戏名的是少而又少的。
而自《谢瑶环》之后,用人名做戏名似乎越来越多了,更糟糕的是,这些以人名做戏名的京剧塑造的都是高大全形象。
现在想来,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谢瑶环》的公堂一折,第一次看的就让我联想起赵一曼,江姐什么的,好多身段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李玉和,当然了,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应该说看到李玉和想起谢瑶环,可惜的是,我小时候满世界的样板戏,所以先看到李玉和,后看到谢瑶环,产生这样不合时间顺序的感觉也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想来,八个样板戏居然没有一个用人名做戏名的,可见江青还真是懂戏的,单在戏名的问题上,就高了田汉一篾片,不过江青还是应该感谢田汉,因为田汉的高大全思路直接决定了样板戏的走向,为样板戏的完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高大全一旦有了先例,京剧编辑们也就顺着这个思路一路狂奔下去,大制作的《袁崇焕》自然就是《谢瑶环》的发展与翻版。
我一直疑惑,田汉先生究竟对京剧的理解有多深,从他的两个剧目来看,《白蛇传》显然是不错的,而《谢瑶环》则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毕竟两剧之间有“反右”,《谢瑶环》创作于1961年,又是饥荒年间,心态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会受环境的影响,《谢瑶环》给我的感觉是,不像京剧。
京剧中有公堂的戏很多,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提到,好戏都得有公堂,有法场,但是老戏中的公堂法场有如《谢瑶环》的吗?《野猪林》中的公堂借鉴了麒派的《大名府》,而《大名府》曾被评论为“血肉横飞”,有违京剧本旨,不过无论是野猪林还是大名府,其公堂一折都无法与谢瑶环相比,须知林冲、卢俊义是好汉级人物,而谢瑶环不过弱女而已,而在公堂上的形象却比林、卢高大光辉许多,如果不是最后说她被打死了,我还以为她身怀绝技呢,当然了,她的形象更象江姐什么的,不过我有点闹不明白,这谢瑶环是不是也有共产主义信念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又是要说明什么呢?
看看这几年的大制作吧,《大唐贵妃》,《兵圣孙武》,《于成龙》,《袁崇焕》,以人名做剧名已经变成一种时尚,难道这种时尚不是对《谢瑶环》的追捧吗?再看看《泸水彝山》,《贞观盛世》,继续着高大全的演绎,谢瑶环——李玉和——袁崇焕,难道事情还不清楚吗?
小豆子的戏考中,有多少骨子老戏已经失传了呢?那些真正代表京剧精神的骨子老戏就这样被冷落一旁,而《谢瑶环》们则堂而皇之的以经典自居,问题在于,真的就那么经典吗?
继承还是发展,总是令京剧界争论不休,《谢瑶环》或者样板戏可以说是发展了京剧,但是似乎违背了京剧思想的本旨,至于现在的《袁崇焕》们所谓的发展,则不但背离了京剧的思想本旨,还背离了京剧的艺术本旨,结果还用说吗?
要真正拯救京剧,就得溯本清源,重新恢复京剧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因为时代发展了,京剧的本来面目已经没有人能接受了,那么就改个名字吧,叫什么都成,就是别叫京剧,这么弄下去,无异于把李白的诗改写成白话文,可那还是李白的诗吗?
本贴由看水流舟于2006年8月12日14:45:5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