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0年成都修建了一家专门演出京剧的戏院“春熙大舞台”,坐落在成都市中心区最繁华的“春熙路”。陈彦衡曾在此作胡琴专场演出(1933),程砚秋曾在此演出六场(1936)。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春熙”的主要演员有刘奎官(武净兼红生)、蒋叔岩(女老生)、白玉凤(旦)、蒋秀山(净)、张鑫泉(小生)、茹秀臣(武生)、余小山(女丑)、查桂芬(老旦)等。1938年成都又新开张一家专演京剧的“华瀛大舞台”,坐落在离闹市区很近的东丁字街,刘奎官充当建院的顾问。主要演员有刘奎官、醉丽君(旦)、蒋宝印(净)、李兰英(女老生)、应畹农(小生)王桂廷(武生)、吕慧春(武生)等,此后陆续加盟的台柱有老生孙盛辅、马最良、马宏良、汤志朋、武生王少泉等。“春熙”也新增加了台柱演员刘荣升(老生)、杨玉华(旦)、关丽卿(旦)、刘奎童(老生)、娄外楼(丑)筱王虎辰(武生)等。“春熙”和“华瀛”的一些主要演员较为固定,如“春熙”的刘荣升、杨玉华等,“华瀛”的孙盛辅、蒋宝印等,但马最良、马宏良在两家戏班交叉演出。1938年以来成都遭受了日机多次轰炸,6月11日市中区盐市口一带受到日机猛烈轰炸发生大火。两家戏院均被迫暂时停止演出,一些主要演员也离开成都市区,“华瀛”迁移到祠堂街“新又新”
即“天府大戏院”演出,直到9月中秋节前才恢复在原戏院演出,“春熙”也同时恢复演出。1940年7月24日,敌机36架对成都狂轰滥炸,大批市民迅速疏散到城外,当局令所有娱乐场所停止演出,迁出市外。“春熙”因此一度迁到新南门外,“华瀛”迁到外西北巷子,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剧场中演出。直至冬天空袭减少戏院又迁回市内营业。1941、1942年两家剧场先后不再专演京剧而改演川剧或改映电影为主,两家京戏班遂无固定演出场所,“华瀛”戏班更名为“友联京剧社”在布后街常演川剧的“成都大戏院”演出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迁至春熙路“三益公戏院”(过去也常演出川剧)继续演出;“春熙”原戏班则一度在春熙路附近的“昌宜电影院”演出,后又回到“春熙”演出。不久,醉丽君、关丽卿也先后交叉到另一家戏班演出,1943年9月16日两家京戏班正式合并,沿用“华瀛”已改称“友联京剧社”的名字,原来分别隶属于两家的所有演员也合在一起,主要在“三益公”戏院继续演出。
抗日战争期间从华北、华中、华东乃至西北逃难来成都的人很多,爱好京剧的人也不少,加以成都本来就很活跃的一些京剧票社,于是京剧活动更加热闹,逐渐与川剧并驾齐驱乃至有超越川剧的趋势。除了专业的京剧演出外,不时有票友粉墨登场,如陈彦衡之子陈富年(长歌散人)、罗孝可(凌云楼主)、郝墨庄(平鸣馆主)、王振祖(啸云馆主)、孙刚声、龙江客、……等等四、五十位都是活跃的京剧票友。王蕙芳也粉墨登场参加过两场演出。已退出舞台的名旦花想容也以票友邓荫堂夫人的名义彩唱过几场。许多集会常有京剧清唱或彩唱助兴。
来成都演出和受到热烈欢迎的外地剧团则先后有:“山东省立剧院”的师生(赵荣琛当时已是该校学生中的皎皎者);以《陆文龙》一剧轰动成都的“夏声剧校”师生;金素琴率领的剧团(以演出电影“荒江女侠”闻名的徐琴芳反串老生协助金素琴演出)…等等;号称“南京梅兰芳”的杨畹农以票友身份由重庆来,在成都首次演出《生死恨》。抗战八年期中常在重庆演出的“历家班”不知何故一次也没有来过成都演出。
1945年8月15号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当晚,第三次来成都的赵荣琛正在春熙大戏院演出《玉堂春》,观众闻此喜讯无心看戏即涌出戏院上街游行欢呼抗战胜利的到来!赵荣琛不及卸装也加入游行队伍欢呼,颇为瞩目!。
见证老成都的一老翁
2005年10月12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