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梨园悲喜满门名角大牌
由谭鑫培开创的京剧谭派老生艺术,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
从谭鑫培之父谭志道算起,谭氏一门已经有七代人一直从事着戏曲艺术。谭志道是汉调老旦兼老生,下面六代人全是京剧文武老生。谭门七代经历了京剧从兴起形成、繁荣昌盛、平稳发展的二百年间的变革,堪称京剧“活化石”。
谭门第二代:谭鑫培谭派创始人《洪羊洞》成绝唱
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的嗓音圆润甜亮,略有沙音而更增其美,行腔时高音刚而不直不硬,低声柔而不沉不懈,嘎调又宽又亮。
1917年,当时的北京政府为欢迎广西军阀陆荣廷,强逼卧病在床的谭鑫培登台演出《洪羊洞》。这出戏演的是身染重病的杨六郎临终的故事,谭鑫培的师父程长庚最后唱的就是这出戏。上场后,他触景生情,悲愤交集,声泪俱下,演戏人竟成剧中人。一周后,一代大师与世长辞。
谭门第三代:谭小培给儿子当经纪人
谭鑫培一共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第五子嘉宾最为出名。
谭嘉宾又名谭小培,梨园行尊称“谭五爷”,演出颇有乃父遗风。谭小培中年以后,由于爱子谭富英初露锋芒,便毅然放弃舞台生涯,一心培养谭富英成名。他不但要管理家里的生活开销和衣食住行,还为谭富英的演出去谈戏码、定包银、排档期。而谭富英也不负父望,励精图治,后来果然发展了祖父谭鑫培的艺术风格,开创出京剧“新谭派”。
当时有幅漫画,画得是谭鑫培、谭小培和谭富英祖孙三人。谭小培一边对谭富英说:“你父不如我父”,一边对谭鑫培说:“我子胜过你子。”谭小培看到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
谭门第四代:谭富英与父诀别上前线
谭富英本名叫做裕升,富英是入富连成社后排在“富”字辈而起的艺名。他生得通关鼻梁,俊目朗星,又有一副宽亮清脆的好嗓子,天生一个大角的材料。
谭富英是位大孝子,对父亲谭小培的话无不遵从。一次,他们父子同台演出《群英会》,谭小培扮演诸葛亮,谭富英扮演鲁肃。“草船借箭”一场,诸葛亮向鲁肃借两样东西,鲁肃的戏词是:“不用借,早给你预备下了。”诸葛亮问:“什么?”鲁肃念:“寿衣、寿帽、大大的棺木一口……”这在别的演员演来,观众只是发笑。可是他们爷儿俩这么一说,台下可就轰堂大笑了,因为儿子给父亲预备这些东西理所当然。不料谭五爷那天高兴,还临时加了一句:“也是应该的!”这下子,别说观众笑得肚子发疼,连台上的谭富英也忍俊不禁。
1953年,谭富英参加赴朝鲜前线慰问团时,谭小培正在病中,谭富英跪别了父亲毅然出发。在天津集合时,谭小培病危,谭富英立即返京与父诀别,丧事过后又马上回到团里,一同渡过鸭绿江,克制悲痛为志愿军引吭高歌。
谭门第五代:谭元寿“文革”后再也不唱《沙家浜》
谭元寿是谭富英的长子,本名寿颐。11岁那年,他带艺入了父亲曾经学习过的富连成社,排在“元”字辈,起名元寿。
为了继承曾祖谭鑫培的艺术特长,谭元寿在老生和武生行当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让谭元寿天下闻名。虽然不知有多少人是哼唱着“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而成为戏迷的,但自从“文革”结束后,谭元寿就再也没有演出过《沙家浜》,因为这位当代谭派首座心中执著追求的一直是传统京剧。
谭门第六代:谭孝曾“文革”中断学业希望留给孩子
谭孝增是谭元寿的长子,12岁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艺仅三个月,便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了《二进宫》,颇受观众欢迎。正当他技艺突飞猛进之时,“文化大革命”冲击了他的学业。直到“文革”结束后,他才开始了艺术上的辉煌。现在,他和妻子阎桂祥早已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他们更把希望寄托在爱子谭正岩身上。
谭门第七代:谭正岩差点与京剧擦肩而过
作为谭门第七代的长孙,今年26岁的谭正岩差点就和京剧失之交臂,不过现在他已是公认的谭派正宗传人。吴祖光曾经动情地写道:“可喜谭门有后,待我谢天谢地。”
谭正岩小时候,让父亲谭孝曾带着他去少年宫参加武术班,碰巧隔壁就是少儿京昆团。老师对谭孝曾说:“你儿子怎么不来唱戏啊?”就这么着,愣把谭正岩拉进了京剧班,从此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谭正岩因为表现出色,被北京市戏曲学校破格录取,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谭正岩身材秀颀,让人有玉树临风之感。他非常尊敬爷爷,爷爷说要保护嗓子不能吸烟喝酒,他便不敢越雷池半步。
谭正岩17岁时在戏校演过一出《华容道》,他把录像拿回去给爷爷看。刚听完他头一句唱,谭元寿竟然脱口而出叫了一声“好”。后来正岩的叔叔告诉他:“你走后,你爷爷跟我说‘我要有这么一副好嗓子,就什么都不愁了。’”
(摘自 《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