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离青年观众到底有多远?这是个没法用数字回答的问题。但是,问问身边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朋友,看过京剧吗?喜欢京剧吗?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更有甚者连京剧都没听过,没看过,就已经在印象中给它判了死刑。
其实,近年来,为了拉近京剧与青年观众的距离,京剧人也着实做了不少尝试,从最初北京京剧院的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阎惜娇》,到最近中国京剧院大张旗鼓推出的新京剧《泸水彝山》,都不约而同将目光锁定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对于国粹艺术频频送出的秋波,青年观众接受了吗?

●不到花园,怎知春色如许?

记者曾经随机搞过一个调查,询问十位年轻观众,看过京剧吗?想看京剧吗?结果有八人明确表示没看过也不想看,原因很简单,就是看不懂听不清更受不了那慢吞吞的节奏;还有两人表示不反对接触,但不会主动去接触,因为传统京剧中蕴涵着中国古典文学深刻的内涵,多一些了解不是坏事。
至于近年来舞台上出现的一些改革创新的京剧,看过的青年观众都表示非常喜欢,像好听、好看、好玩的《宰相刘罗锅》,关照当代女性情感选择的《马前泼水》,它们都让青年观众惊叹京剧原来还可以这样演!京剧原来还有这般的魅力!在《阎惜娇》演出结束后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显示,高学历观众对小剧场京剧的喜爱程度更是出人意料地达到了100%。而这样的观众在青年人中实在是少得可怜!
在某建筑公司任项目经理的杨先生30出头儿,近来却突然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周必定要抽出一个下午,赶到南城的京剧院跟老师学上一段。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宰相刘罗锅》,它跟我印象中的京剧完全不一样,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多学一项别人没有的技艺,这正是今天许多年轻人的个性追求。所以有人说,青年观众并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今天的京剧变成什么样了!

●过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

京剧变了!正是因为有着海纳百川、常变常新的精神,京剧才一路走过了两百多年风风雨雨。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更是几经沉浮,几度兴衰。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高牧坤从艺50年,曾参加过传统京剧、现代京剧、历史京剧以及大型综艺晚会的编导和演出,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京剧的发展改革,他说在新世纪的这场京剧变革中,自己责无旁贷应该成为中流砥柱,即将推出的大型京剧《泸水彝山》,就是他多年对京剧艺术追求与思考的结晶。
牧坤说,近年来话剧导演涉足京剧创作的越来越多,而且似乎成了京剧改革创新的一种趋势。不能否认,话剧导演的参与为京剧创作注入了许多新鲜的理念、许多新鲜的方法,但是,京剧最终的出路还应该在遵循强化戏曲艺术规律,挖掘本体艺术美上做文章。
在即将推出的《泸水彝山》中,观众就能发现很多属于京剧本体但经过重新组合改编焕发出全新生命力的艺术美。像“歌舞演故事”本来就是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泸水彝山》又是讲述发生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因此充满西南民族风情的音乐、舞蹈就成了舞台上重要的表现手段,再加上非常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使整个戏一开场就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再有,武打也是戏曲舞台上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既不同于武术中的打斗,也不同于影视中的特技,它是带有情节带有技巧的表演,许多演员都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但是,近年来舞台上精彩的武戏越来越少。《泸水彝山》的另一个追求就是要把武戏做到极致,许多绝迹舞台多年的高难度技巧重现,节奏更快,组合更新,足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拍案叫绝。还有,像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也将出现在京剧舞台上,一方面是战争带给将士的伤痛,另一方面是指挥战争的诸葛亮的内心焦灼,过去只有通过拉幕才能完成的场景转换,现在只需灯光的一明一暗就可同时呈现在舞台上,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高牧坤说,时代发展了,有了先进的艺术手段为什么不用呢?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观众随时有的听有的看。

●京剧的明天靠谁撑起?

有人说,现在的京剧观众基本都在50岁以上,他们的经济条件普遍有限,而这个社会有精力有能力的消费主体基本上是30至4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可他们恰恰又不看京剧。如果不把他们吸引进剧场,京剧就难以走向市场,难以有发展的后劲。
《泸水彝山》的导演高牧坤就明确提出,他的目标就是要争取青年观众。他说,我就是要把我自己、把京剧“贩卖”给年轻观众。我们需要一些逆向思维。过去,一说年轻人不爱看京剧,我们就批评他们不懂得高雅艺术,不珍爱国粹,没文化没水平,其实,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为什么不爱看京剧,我们京剧人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让他们喜欢,唤起他们的兴趣。这些年,全国各地的京剧同仁都在努力,像北京京剧院的《宰相刘罗锅》是一种探索,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事》是一种探索,此次中国京剧院的《泸水彝山》也是一种探索,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只要你来就一定会喜欢上它。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