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增,北京东来顺大掌柜丁福亭之外孙,受家庭薰陶自幼酷爱京剧艺术。丁福亭先生四、五十年代便是北京的京剧名票,曾拜名净许德义先生为师,丁先生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许多京剧名家都是挚友。张贵增先生虽属旁系,因天资聪慧,小时长得虎头虎脑,便得外祖父喜爱,除好吃好喝外,逛戏园子常把外孙带在身旁,完戏后总要到后台“寒喧”,免不了爱玩笑的演员便在张先生的“虎脸”上勾个“张飞”、“李逵”什么的,耳濡目染,张先生不但爱看戏,更爱往自己的脸上“涂鸦”。
11岁时,便得一机会去了福建省京剧学校,开始学花脸,后改“场面”,工小锣。他的小锣曾得到白登云先生的赏识,那是一次香港名票在北京展览馆演出,邀请了誉称“天下第一鼓”的白登云老先生司鼓,而小锣则是张贵增先生担任,白老先生对张先生严丝合缝的配合十分满意,故有业内人士夸道:“张先生乃天下第一小锣也!”
他酷爱脸谱可算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在戏校时就一面学画一面收集,他收集脸谱的两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如他在学校时某老师给某学生画的脸谱,他若得知便设法“攫为已有”,时隔数年,某同学早已忘怀,而某老师也已作古,张先生将此谱亮于某同学,见之瞠目,与其讨要留为纪念,张贵增自然“赖宝”不还,惹得某同学捶胸追悔;二是收集绝谱,一日他偶得厉慧良先生演出《钟馗嫁妹》戏票一张,便赶到剧场观看,当他见厉老先生扮演的“钟馗”后,其脸谱与他人不同,便溜到后台,与厉先生求谱,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张贵增性格爽直且快言快语,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求事必应、应事必做、做事必精。侯宝林大师“京戏一宝”与郭沫若先生“粉墨涂面,忠奸立辨”的印宝怀惴袖藏。一幅“锦囊”不离身边,里面纸砚笔墨、镇纸颜料一应俱全,得空便画。一日我到他炒股的户室,室内除一台电脑外,满桌、墙都是脸谱,他展开一幅十米长卷,卷中130余面五彩斑斓、形形色色的天神、鬼判、水怪、三国、水浒等人物,甚是壮观!他数指其谱,道出何谱出自于何剧,并出自于哪一名家之谱等,言语之中道出许多知识。观此长卷、听此高谈,不觉对张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堆砌的文化沉淀肃然起敬!
“快谱张”的称誉也是有来头的。一日,张先生应故宫博物院之邀在太和殿大堂作画,时值旅游旺季,外宾熙来攘往,见张先生飞笔画谱驻足观赏,惊叹不已,翻译道出京剧脸谱时,外宾纷纷求购。张先生将已备好的脸谱售出后,仍有许多外宾持币待购,但见张先生稳握狼毫、掭笔着色,三五分钟便成一谱,外宾惊羡遂脱口赞道:“Wondeaful!Ouikly!”。此事过后传为佳话,于是便被京人誉赞“快谱张”。
张先生作画选用的是“生宣”,由于纸性的要求必须掌握“稳、准、熟、疾”的技巧,方可成画。张先生从不在宣纸上打框稿,简繁脸谱,运笔掭色从不洒汤露水,无论是“窦尔墩”、“青面虎”,还是“张飞”、“李逵”,一笔到底,一抹到位。可见其功力非同一般,如此作画不仅快捷,而且也显干净。另外,上千脸谱快快瓦瓦、圈圈条条、五颜六色全在脑里记下。张先生作画非“纸上谈兵”,在勾脸、泥模、鸡蛋、扇面、瓷盘、瓷瓶、贝壳、石头等,挥毫掭笔,着谱于上,轻描浓润,色块分明、栩栩如生。无怪乎李盛斌老先生晚年病重时还记起张先生的脸谱,并讨要过《普球山》的脸谱。是好友、是戏迷,凡知张先生者,无不登门求谱,可见张先生的脸谱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多么的深刻。不仅如此,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东阿阿胶杯2005年CCTV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福建省京剧团的决赛节目《白水滩》里的“青面虎”,便是张先生的杰作,脸勾出来真是漂亮,在埸的人无不叫好!
张先生的“才、财”两运应了一句戏词:一颗明珠土内藏,有朝一日放毫光。低调的他不谙炒作,更无宣扬之能事,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南方有一商贾见其妙笔,欲为其办一画展,并提供一画室店铺做引,把张先生的京剧脸谱推向国际市场,以弘扬国粹艺术的精美和瑰丽。目前张先生正紧锣密鼓地赶画,如按剧目分类;按天神、鬼怪、水族及三国、水浒、朝代等人物分类;象征奥运五环标志;长卷等诸多题材,并将其运用到不同材料、材质上。
我想,张先生施才敛财之运指日可应也!
有诗赞张先生:
妙笔一挥就,
神韵落纸上。
涂抹见功力,
京城快谱张。

本贴由白学河于2005年10月27日08:50: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