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百戏斋》小报上,登了周桓先生写的《“缨盔”什么样儿》一文,针对也是在该报上发表的《头戴缨盔一点红》的一篇文章,认为“缨盔”一说欠妥。恭读了周先生的卓作之后深为钦佩他的求是精神之严谨,为了一顶帽子的叫法,查阅了许多有关京剧知识的书籍,还请教了在剧团管盔箱的师傅。但仔细想来,又感到周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想法有点走偏,他把戏词当中提到的穿戴名称,混同为戏班盔箱里所装备的东西了。
京戏《平贵别窑》里的“头戴缨盔一点红、身披铠甲扣玲珑”两句是薛平贵自我介绍穿章打扮之说。正是我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中的“开脸”“扮相赞儿”。其中的缨盔,并非专指盔箱中所备的那种帽子。同样的例子还有《战太平》一戏中花云所唱“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中的“紫金盔”。如果硬要在盔箱中点着名的去找,大概是找不到的(倒是备有紫金冠,可给花云戴上就拧了,因为花云戴的是荷叶盔)。所以说,戏词里的叫法≠盔箱备物的名称。
至于对一些艺术见解的不同观点,尽可提出来商榷,各抒己见吗。周桓先生提出的“捕风捉影、信笔雌黄、谬种流传、贻误后人”十六字由头的一顶大盔头,似乎分量太沉了点儿,借用杨四郎在《坐宫》里的一句话,您“言重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