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场经济下文艺杂症把脉开方

昨天,北京文联主办的2005北京文艺论坛落幕。金铁霖、莫言、刘庆邦、陈维亚、孟繁华、张颐武、于平等50余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各地的顶尖艺术家、评论家、作家、管理者在“市场经济与文艺”主论坛以及“文艺大家谈”、“影视传媒”分论坛上发言。200余位各艺术门类学者和艺术家共同为市场经济下文艺领域的诸多杂症把脉开方。
研讨水平之高、覆盖门类之广、交流信息之多、学术民主氛围之浓、谈论话题之尖锐是这次论坛的特征。用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的话说,文艺生产者、鉴定者和管理者进行了一次十年来罕见的“甜蜜三角恋”。
北京文联党组副书记、此次论坛主要负责人索谦谈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文艺出现过去几十年未有的繁荣,也使文艺面临过去几十年所没有的问题。市场机制、市场法则很大程度上进入了文艺领域,文艺的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内在的机制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和泛商品化,文艺创作和生产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文艺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弱化,这些现象对文艺的长远健康发展都十分不利。
会上,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泛娱乐化”这一“文化病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娱乐性也越来越成为文学写作的强大推动力。乐评人宋晓明阐述,我们处在一个歌曲时代里,而不是音乐时代。支撑音乐发展的本是唱片音像、演出、传媒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歌曲界自毁长城,首先缺了音像一条腿,使产业处于不稳定结构中。同济大学朱大可建议文艺创作者远离社会的噪音,退回到自己寂寞的世界,为精神家园留一个空间。中国社科院陈福民博士呼吁文学不能忘记关注底层人和平民的命运与眼泪。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认为,政府在演艺团体深化改革中的作为太不够了,在确立剧场的公益性质、建立社会赞助的减免税制、调节部门利益等方面都应该更有作为。
论坛中也并非一片悲歌,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陈维亚宣布了他们四年多盈利过亿元的消息;著名京剧演员孙毓敏讲述了京剧在法国演出引起轰动和带起京剧热的盛况;北大张颐武教授认为章子怡、姚明、李宇春甚至是傻根儿都成了新的中国形象。评论家张柠说,大多数与会学者都对文艺安全、文艺贸易等问题充满忧虑,而来自文艺生产者的声音却充满乐观,这启发了文联应该在下一次论坛中请更多的文艺生产者来与学者交流。
“这样的会很多年没有开过了。”会议期间,很多人都是面带喜悦与兴奋说这句话的。“文艺论坛不奢望意见完全统一、不奢望观点完全正确、更不奢望完全回答和解决问题。”索谦透露,北京文艺论坛有可能变成年会,每年举办一次。(记者李洋)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