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可谓妇孺皆知,人们对于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久久不能忘怀。要是说起梅兰芳与电影的关系,年长一点的戏迷、影迷们当不会忘记摄于50年代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和《游园惊梦》等片,但要说起梅兰芳对早期中国戏曲影片的贡献,知之者恐就不多了。
其实,梅兰芳年轻时就是个影迷。他生于1894年,两岁时,电影这项由西方人发明的“新奇的玩艺儿”传入了中国,当时,被称为“西洋影戏”。此后的20年中,中国的电影市场几乎尽被外国人霸占,影院由外国人经办,起初是法国片,后来是美国片充斥市场。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开中国人拍片的先例,拍摄了我国京剧名演员谭鑫培先生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年,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出。此后,中国电影又经历了10余年曲折的发展,到20年代初方结束了颇为漫长的萌芽期。这期间,梅兰芳告别了少年时代,而逐渐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他对京剧和昆曲都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他还是位影迷,是电影院的老顾客。梅兰芳看电影,不仅为了娱乐,而且注重从电影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继而由看电影萌发了拍电影的兴趣。他向往走上银幕的主要原因是:电影演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表演,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则永远看不到自己的戏。因此,他希望借助于电影,来从银幕上看自己的表演,以对自己表演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上的自我欣赏。他认为,“电影就好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照见自己活动的全貌。”
机会终于来临。1920年春末;梅兰芳率剧团到上海天蟾舞台演戏,上海商务印书馆向他发出了拍片的邀请。商务印书馆开办于1897年,是一家出版机构,经营电影,纯系偶然。1917年有位美商携带资金及摄影设备在南京开设制片公司,由于不谙中国国情而蚀资亏本,急于将此项业务脱手,商务遂乘机以低价收进,从而开始兼营电影业。1918年,商务正式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开始广泛拍摄各类题材的影片,计有“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五大类,邀梅兰芳拍摄的是属“古剧”类影片。
梅兰芳与商务印书馆的协理李拔可曾相过从。梅1920年抵上海后不久,李即约他到一家名为“小有天”的福建菜馆吃饭,席间李即邀梅拍片,梅兰芳当即表示:“拍电影我没经验,但是我想试试看。”于是趁热打铁,马上就商量拍片内容,在座者有人提出拍《天女散花》,梅兰芳自己提出可拍《春香闹学》,这两出戏都是以身段表情为主,与当时属默片时代的电影很相适宜,且这两出戏梅兰芳自1916年起即在舞台演出,他在表演上有不少创新,深受欢迎。拍片一事就此拍板。
拍片一事虽经商定,但在当时,商务还从未正式拍过戏曲片,梅兰芳也是从未上过银幕,真正拍摄时,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了。此时的中国影界还不知有“导演”一词。由于梅兰芳对拟定拍摄的两片都有透彻的理解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实际拍摄时,演员的表演程式、要求及预期效果,都是由梅兰芳提出和定夺,因而他成了两片事实上的导演。两片的摄影均由廖恩寿担任。
1920年5月中旬,首先开拍昆曲《春香闹学》。由于晚上要在天瞻舞台演戏,故拍片均在白天进行。《春香闹学》是汤显祖所著传奇《牡丹亭》中一折。梅兰芳饰丫环春香,另外两角老师陈最良和小姐杜丽娘分别由李寿山和姚玉芙饰演。该片分内景和外景分别拍摄。内景戏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商务印书馆附设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拍摄,内景的布景借用了舞台书房布景的片子,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舞台上也一样,但道具如书桌、椅子等均系红木实物。由于有声片尚未问世,唱词只得经删减后以字幕插在片中。为了弥补默片的不足,梅兰芳刻意在身段、表情上下功夫。片首春香出场就用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折遮住春香面庞的纸扇慢慢拉开,春香充满青春活力的脸渐渐显露,接着,一个顽皮的笑容将春香天真活泼的秉性和盘托出。拍这组镜头时,正值一位美国电影同行在旁观看,看后对梅兰芳设计的这组镜头及梅的表演技巧,都不由得大加赞赏。继之,根据原剧的情节,梅兰芳将春香“弄粉调朱”、“贴翠拈花”、“理绣床”、“烧夜香”以及春香在小姐与先生间来回传话、插科打诨、与先生作耍等场景,都参照舞台上的表演,以一个个优美的身段表演出来。该片的外景戏拍的是春香假领“出恭签”而去逛花园。这个情节在舞台上是暗场,在电影里改成了明扬。为了追求真实效果,拍片时借用了苏州河畔一家私人花园--凇社来实地拍摄。梅兰芳为春香设计了许多身段,如在草地上扑蝴蝶、拍纸球等,还有打秋千的镜头。梅兰芳从未玩过秋千,上了秋千架怎么也不敢摇荡,只得就此拍了,这倒也符合春香既活泼好动,又胆小怕摔的性格。这出戏最后以春香同杜丽娘经花园走回闺房而告结束。影片拍成后发觉,拍外景所选定的花园内的建筑虽是中国式的,但却有些与剧情不符,书房的门过于高大,而园中的大片草坪则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加之摄影师缺乏经验,将花园围墙外的洋房也摄入镜头,而且洋房的窗户里还有人探出头来观看拍片,难怪当时有人开玩笑地将此场景称作“古今中外荟萃的奇景。”
继昆曲《春香闹学》之后,接着开拍京剧《天女散花》。该剧描写了一个神话故事:维摩示疾,如来佛即命诸菩萨、罗汉前往问疾,又命天女到维摩家散花,以验结习。结习为佛经语,大意为欲念,如结习未尽,花即着身,结习尽了,花就不会着身。演出戏在舞台演出时,梅兰芳就有多处创新。天女的服装是根据古画中天女的形象设计的,而不同于一般古装戏曲中的服饰。化妆也有特点,梅兰芳为天女专门设计了古装发髻而不同于传统剧目中的“大头”。道具的运用上最具特点的是天女胸前两条绸带,传统戏曲中的绸带都是用两尺长的小棍挑起来舞,即“耍龙筋”,梅兰芳演天女时则舍弃了小棍,直接用手来舞,而且绸带长达一丈七尺。这比用小棍挑起来舞困难得多,梅兰劳苦练多时,方登台献艺,至1920年拍片时,已在舞台上演了三年了。由于该剧在舞台上演出时就有许多创新之处,故拍片时基本照搬了舞台上的表演。影片是在天蟾舞台拍摄的,布景、服装、道具、化妆也一一与舞台剧相同。梅兰芳饰天女,姚玉芙饰花奴,李寿山饰维摩。梅兰芳出演了“众香国”、“云路”和“散花”三场。在“众香国”一场中,天女率众仙女首先上场,接着迦蓝来传如来法旨,命天女赴维摩处散花问疾,天女唤出花奴,令其备花篮一同前往。“云路”一场,表现天女离众香国前往毗耶离城去沿途景观,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配以唱词字幕,这是该片最精采的场面,梅兰芳创造性地运用了胸前的两根绸飘带,翩翩起舞,做出了许多优美身段。以表现天女御风而行,遍历大千世界和佛国风光,还表现天女遥想大鹏展翅、仙鸟翩跃、蚊龙入海、佛光普照的意境。这场戏要求表演自然流畅,一气哈成,实拍时曾颇费周折。由于这场戏中演员动作幅度大,变化多,因而拍摄时不是焦距没对准,就是演员跑出了景框,只得一遍遍地重拍。“散花”一场中,文殊菩萨率众罗汉到维摩处问疾,彼此谈道,天女则隐隐出现在云台上,拈花微笑,与花奴一起,将大把花片放下。全戏到此结束。
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是梅兰芳首次登上银幕。他参加两片拍摄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艺术上的追求,在拍片前,他就向商务印书馆言明不收任何报酬。在两片的拍摄过程中,他就如何拍摄戏曲片作了最初的探索,为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在这两片中,已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影片的摄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两片在全国各大城市公映后,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又发行到海外南洋各埠,也深受侨胞们的赞赏。1921年冬,梅兰芳本人在北京观看了这两部影片,实现了从银幕上观看和欣赏自己表演的夙愿。但这两部影片今人却已无缘目睹了,1932年“一·二八”中日战争中,收藏该两片拷贝的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被日军飞机炸为平地,这两片的拷贝连同商务所藏其他电影拷贝皆毁于一旦。
初上银幕即获成功,使梅兰芳对拍摄电影的兴趣更加浓厚。1924年,他在北京欣逢香港民新影片公司副经理黎民伟。黎民伟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早在1913年他就拍摄了短片《庄子试妻》,并在片中反串扮演庄妻。1923年,他在其两兄长资助下在香港创设了民新公司,该公司开设后不久即因与广州革命政府关系密切而遭到香港当局的忌恨和多方掣肘。黎民伟愤而携摄影机北上,托人 找到了梅兰芳,与梅兰芳相约拍摄几出戏的片断,梅慨然应允,梅慨然应诺。双方很快商定拍摄《西施》中“羽舞”、《霸王别姬》中“剑舞”、《上元夫人》中“拂尘舞”、《木兰从军》中“走边”以及《黛玉葬花》片断。除了《黛玉葬花》是实景拍摄外,其余都是在北京真光电影院临时搭起的摄影棚内拍摄的,均为默片。“羽舞”、“剑舞”、“拂尘舞”均为各戏中的舞蹈场面,“羽舞”表现吴王夫差沉迷酒色、流连歌舞;“剑舞”表现了虞姬在四面楚歌声中,当筵舞剑,以慰项羽;“拂尘舞”表现了随王母娘娘自天而降的上元夫人歌舞于汉武帝筵席上的情景。在拍片时,用的是同一布景--宫廷内景的画片。梅兰芳在表演上都有创新,并已自觉地追求与电影艺术的合拍,尽力扬电影艺术之长。如在拍“剑舞”时,梅兰芳就要求摄影师在变换镜头角度时要保持舞蹈动作的连贯。他说:“我们必须拍得似碎还连,如像一块七巧板,拆散后拼得拢,使人没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木兰从军》中“走边”一场,梅兰芳饰木兰,一手握枪一手执鞭,做出种种舞蹈身段来表现木兰沿途所见及报国思亲的感情。拍这段戏时,布景换用了一张山水画片:在拍《黛玉葬花》时,梅兰芳吸取了拍《春香闹学》外景戏的经验教训,寻得了与剧情相符的外景地,他选中的是其朋友冯幼伟的住宅花园,这原是一个清朝贵族谟贝子的府第,将其充作大观园的一角还是较为合适的。在黛玉的服装、化妆、道具的选择与安排上,都注意到了与花园建筑的协调,因而比起《春香闹学》进了一步。在拍“葬花”这一片断时,梅兰芳饰林黛玉,他特别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力求“在眉宇之间,用一个‘颦"字,以此来表达林黛玉的凄凉身世和诗人感情”。在该花园的另一角,又拍摄了黛玉读《西厢记》及听梨香院芳官等演唱《牡丹亭》“游园”的曲文的几个镜头。
通过与民新公司合拍上述五出戏的片段,梅兰芳对戏曲片的拍摄有了新的认识,从戏曲片的选题、布景、道具到演员的表演都有所总结。他认为,在选题上,要选那些与固定布景没有矛盾的剧情,比如“羽舞”、“剑舞”、“拂尘舞”剧情就规定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同一场景下进行,因而拍成电影时演员的表演与布景就不会有矛盾,而《木兰从军》中“走边”则不同,剧情规定木兰跋山涉水,经一地又一地,因此在同一山水布景前表演就有悖于剧情,这类戏曲片搬上了银幕就会显出不协调来。对于像演员活动范围不大的《黛玉葬花》则以实景拍摄最为自然,演员在花园里,只需要将舞台上走圆场时改为缓缓直行,同时,摄影机镜头跟着演员走,背景也就连续不断地变化,演员偶一停顿,舞台上表现黛玉寂寞感伤的神情照样可以亮出来。
除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两片和《西施》、《羽舞》、《黛玉葬花》等五出戏的片断外,梅兰芳在1923年还曾应一家英国电影公司邀请在北京拍摄过《上元夫人》的片断,还曾在1924年赴日本演出期间,应日本一家电影公司邀请,在日本拍摄过《虹霓关》和《廉锦枫》片断。

(摘自 《民国艺苑风景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