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写点我对裘派艺术的粗浅认识,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专门写写方荣翔先生,是不是不喜欢他的艺术?其实作为二十余年的裘派戏迷,我怎么能忽视有“裘门第一传人”的方先生呢?更何况方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几位梨园前辈之一。
早在十六年前,还在上中学的我斗胆给方老写了一封信索要他的唱腔录音,后来从山东京剧院寄来了一盒他的唱腔专辑。多少年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件事对于我的可贵。不久,方先生病逝了,九十年代初,市面上第二次出版了大量方先生的音像品,在我心中又一次燃起了“方荣翔热”,指到四年前大学毕业,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方荣翔的舞台艺术》(6盘VCD),视为珍品。
论坛里最近有不少对裘派及方先生的议论,都有一些道理,也大多有些偏颇。可以显见,批评裘派和方先生艺术的朋友,并不了解裘派艺术,甚至不了解什么花脸艺术。至于什么“净旦”的说法,从字面上都说不通,是乱弹琴,甚至是对裘、方两位先生艺术的侮辱。稍对裘派有些认知的人也不会这样说,不该这样说,不屑与之回辩。他们恐怕没听过几出裘盛戎的唱,也没看过几场方先生的戏。裘派,乃至方先生的艺术,并非没有缺陷和弱点,但他们由于不了解裘派也批不到点儿上,从艺术理论和鉴赏上也给不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参考。就算不论艺术论品格,这些人批评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怕是连指责方先生的资格也没有,还能兴起什么风浪?!
无论是裘盛戎还是方荣翔,都是能将“先天不足”通过“后天勤奋”反拙为巧的大家。京剧界有很多这样的名家,像侯喜瑞、程砚秋、杨宝森等等。反是一些先天很好的演员却对艺术不那么精雕细刻,其人其艺“不盛反衰”了。方荣翔早年确从尚小云学过旦角,后来还学过武生,由于酷爱裘派艺术,拜了裘盛戎。由于从师早,学了不少裘盛戎早期的艺术。裘盛戎成名很早,这本身是个不大不小的意外,因为裘的嗓音和身形并不是当时流行的条件,但是花脸艺术在当时正从单一的“势大声宏,雄浑苍劲”风格向多元化转变,于是“高亢玲珑”与“宏厚凝重”两大阵营对峙舞台,而金少山艺术的出现将两者溶为一炉。裘盛戎早年受其父桂仙影响,不从“声势”上入手,而以“韵味”取胜。不久就能与金少山同台“对擂”,更由于裘的悟性好,能广泛有效的吸收他人的长处。才能峥峥日上,不断成熟。成为重唱工也重功架,能戏多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演员。身后形成了公认的裘派艺术。
解放前后,方先生一度不在老师身边,参军并赴前线锻炼。后来由于大量的从事现代戏,尤其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排演,使方荣翔对裘派后期的艺术发展并不能用大量的精力研摩。“文革”后,方先生作为“裘门大师兄”,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特地求教夏韵龙、钳韵宏等同门,对传统戏进行了一次“补课”。并结合自身条件,有很大的发展。还从理论上总结了裘派艺术的唱腔和表演,十年间为裘派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说裘盛戎唱腔“阴柔”是很偏面的,与其说“阴柔”不如说更“讲究”。而且裘本人很重视用声腔塑造角色,听他演的廉颇、周处、黄盖、潘洪,声音苍劲有力,是龙虎音兼备的。而方荣翔对裘派的“神”继承下来而不是“形”,表演肃穆严谨,唱腔沉稳圆熟,重视装饰音的作用。尤其是在咬字和气口的运用上,方先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听方先生的唱更流畅更华美,对高音立音的处理往往显得毫不费力游刃有余。而且方荣翔继承了裘派做表上的成就,从服装脸谱到气度精神,方先生都很讲究,力求完美。在舞台上显得大气沉稳,很吸引观众的注目。方先生和其师唱法上有些区别,方的发声较靠后,多用鼻音和脑后音;而裘的发声靠前,在结合鼻腔共鸣和脑腔共鸣外,强调胸、腹的共鸣作用,更加厚实、充沛。听起来,方的音向上窜似龙吟,而裘则向下泄似海啸。或说裘的唱“浊”而方的唱“清”。方荣翔讲求声腔的弦律感,把净腔的美感发展到了一个极至,更富有书卷气和帝王气。但,同时方的声腔也有硬伤,就是厚度力度不足,且没有炸音。加之幼工较差,有些戏(比如裘的反面角色)就不太有说服力。因此可以说方荣翔没能对裘派艺术做全面的继承。
花脸行当多表现粗犷性格的人物,这是京剧发展早期的情况了,随着时代和京剧本身的发展要求,只在台上“哇哇大叫”的表演是不能满足观众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净行自身的发展,花脸不能总做生、旦角的绿叶。何况净行也有“架子”与“铜锤”之分。这里有个认识问题,比如包公,他并不粗犷蛮横,为什么用净角表现呢?只是因为他有一张黑脸吗?不是,是因为要强调他在舞台的力度和权威感。还有一些虽为反面角色,但同样有地位有深度的人物也需要有别于粗犷性格的刻划,比如《刺王僚》的姬僚,《捉放曹》的曹操,《空城计》的司马懿等,裘派的声腔特点就给这样的人物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细腻含蓄沉稳不等于“娇柔”。而是对人物更深更细更有层次分析的结果。
当然,裘的继承者们或爱好者们,确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过分夸大“韵味”而淡化“气势”,声腔越来越拖沓,甚至还别扭的移植生行、旦行的唱法。失掉了净行本身的特点,其实裘的“细”“韵”是相对的,不能单方面强调,否则就不是裘了。裘盛戎将净腔的“高亢玲珑”与“雄浑苍劲”根据自身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方荣翔同样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了裘派,但有所侧重。对那些将净行唱得不讲尺度的“柔”“媚”“温”的演员当然应该批评,我们也提倡并呼吁刚劲、大气、苍拔的净行声腔能越来越多。也正因此,我们更要客观全面的评价裘派艺术,评价方荣翔的艺术。
最后还是要提一句方先生的人格魅力,他身上的传统美德和敬业精神更是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是梨园界的骄傲。裘、方年龄相差不大,但两人的师徒情义真是堪称表率。在未成派的演员中,能像方先生这样身后十几年还让人怀念恭敬的,并不多见。方先生感人故事是说不完的,他用生命写下了“德艺双馨”四个大字。
以上是我看方荣翔对裘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一些想法,不很成熟,难免有误,且篇幅有限无法具体举例,以后再和大家交流,也算是对少数“无知的批评者”的回应。就算招来他们的再次漫骂嘲笑又怎样呢?作为裘派戏迷,这是我应该做也必须做的。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3月29日18:52:3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