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京剧《草原母亲》的三番创造
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和融合一切利于我们传播的手段,寻找并扩大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无疑是极为现实与必要的。在这点上,内蒙古文化厅主管领导和享誉全国的内蒙古京剧团对于优秀京剧《草原母亲》的三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就非常值得研究与推崇。
京剧《草原母亲》是内蒙古京剧团于几年前着力创作的一出反映内蒙古人民在困难时期充满爱心地救助内地孤儿的感人故事。这出戏一经面世,便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精美的唱腔和浓郁的蒙古族风土人情深深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引得界内人士的一致叫好。最终由内蒙古而走向全国,夺得了第三届中国京剧节的多项殊荣。
按照目前许多地方和剧目的通常做法,这样一出“主旋律”的戏,已在全国性的会演中广获嘉誉,似乎可以称得上功成名就了,大可“束之高阁”。但是,内蒙古文化厅与内蒙古京剧团的同志高明就高明在不但没放下这样一出优秀剧目的加工提高,而且,他们的目光放得更远,经过思考,认识到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来宣传这个戏中体现着的民族情谊与蒙古族同胞的高尚心灵;以剧目现有已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为基础宣传京剧;以强大的阵容和精美艺术水平在更大范围扩大内蒙古京剧团和内蒙古文化界的名声,经过不懈努力,他们陆续将《草原母亲》由京剧改成了交响京剧,最近又改编拍摄了同名京剧故事影片,影响越来越大。
可贵的是,他们每一次进行的《草原母亲》艺术形式的改变,都凝聚着巨大的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将京剧舞台剧“旧饭翻炒”,这正是他们屡屡成功的根本保障。如:交响京剧《草原母亲》与内蒙古交响乐团合作,充分发挥了气势恢弘的大交响乐队在营造艺术效果上的巨大优势和气魄,在原剧的基础上将戏剧叙事改成了音乐叙事。他们聘请一流的作曲家以音乐为衬托和平台,以恰到好处的京剧唱段为情感与人物的辐射点,吟咏出一曲草原母亲的颂歌。一经演出,其不仅在内容,而且在艺术创造上将西洋交响与蒙族音乐中“长调”、马头琴、无伴奏合唱等水乳交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争取到许多以往并非京剧观众的一片叫好。而由上海与内蒙古两家电影制片厂强强合作的京剧电影《草原母亲》也不是京剧的简单再现。它截取了京剧中最动人的部分情节和集中于主人公达里玛一家人与孤儿的真挚情感重新结构故事,充分运用电影的手段,以许多真实的草原实景和开掘人物内心的细节,并画龙点睛地运用京剧的优美、感人唱段,演绎了一出独有特色的京剧电影故事。
如果说形式的转换为《草原母亲》开了一个个新生面,那么,京剧、交响乐、电影的一次次重新创造都整合出一组组虽不相同,但的确称得上最佳的表演阵容,更是为每一种形式的《草原母亲》赋予了极强的艺术含金量;不但形成了对观众强大吸引力,也在文化市场化的运行思路上积累了经验。在这点上,《草原母亲》的决策者是非常有魄力和眼光的,体现了对艺术的负责。他们决不囿于一团的现状,更敢为艺术完美而优中选优不惜冒得罪人的风险。他们在京剧《草原母亲》中选挑了北京京剧院的青年优秀演员尚伟为主演;在交响京剧《草原母亲》中,女主角由蒙古族歌唱家阿力玛担纲,并特邀了以唱享誉全国的天津市京剧团的花脸名家邓沐玮助演;在京剧电影《草原母亲》中则聘请了形象、表演、人气都可堪最佳人选的战友京剧团的京剧名家于兰主演。三次实践,三个阵容,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征服了更多的观众。而且,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但保证了每种艺术形式的完美水准,也为内蒙古文艺团体艺术观念和体制的改革、创新打开了思路。
通过对京剧《草原母亲》三番变换思路的思索,总结其所体现出的巨大成功,大可启发我们对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和如何扩大影响的思路。这种追求最大程度扩大剧种、剧团、剧目的社会影响,最佳阵容地奉献出精美艺术成果的强强组合,必然取得以往单一做法和见好就收难以企及的巨大效果与广泛影响,这无疑是为京剧艺术插上了翅膀;而插上翅膀的剧目、剧种、剧团又怎能不站得高、飞得远呢?
(崔伟)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