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客先生最近就京剧四声等问题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我十分敬佩他的钻研精神,愿意向他学习并参与同他的商讨。对于某些网友的冷讽热嘲,望梨园客先生不必介意。我认为,如果有正确的意见,不论其是否善意都可以接受,对于那些明明自己并不真懂却一味嘲笑别人的人则不必理会他们。
1、撕边十分赞同梨园客先生呼吁编纂《中国京剧字韵》的主张,早些时候撕边在一篇网文中就提出:“游戏也是要有一定规则的,传统京剧已形成的语音体系不仅不应随意去破坏它,更应当有一批专家学者去深入的研究它,总结这种语音体系的规律,形成京剧语音的规则,使后学者有所依据。如果无规则可循,"字正腔圆"以什么为标准?”(见《从京剧的形成来认识京剧字音》作者撕边一锣、柳柳)
2、有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已经有了不少关于京剧字音的成书不必重新研究了;另一是认为连各书说法都不一致,看来京剧字音没有规律可循,所以也不必研究了。其实,如同通常的民族语言都是先有语言、后有语法一样,语音也是先逐渐形成,然后才有人去探寻规律总结出语音学。现代人学普通话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再依据字典就可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普通话的语音学是科学的、完善的。但是,目前没有一本书能把京剧字音总结的像普通话那么完善,使初学者能按书准确地读出京剧韵白的每一个字(包括声、韵、调,特别是调);然而,内行的师傅又确实在教戏过程中不断地订正学生的字音,大体说来(新的“改革派”除外),传统戏的韵白基本上有公认的对错标准。这说明京剧字音还是存在规律的,只是缺乏科学的总结,也就是说完善的《京剧音韵学》还没有诞生,有待于这代人的努力了。
3、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有关京剧字音的论著中,确实总结了许多正确的规律,但受时代条件限制,往往含有许多不科学的成分,有许多含混概念。就拿人们成天挂在嘴边的“湖广音”、“中州韵”来说就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更不用说“唇牙舌齿喉”五音的严格区分了。设想科学的《京剧音韵学》不妨舍去类似的含混概念、从实际出发,以余叔岩、言菊朋、程砚秋等前辈大师的录音为标准,利用汉语拼音工具,总结出京剧字音的规律。
4、恐怕字的声(母)、韵(母)是容易确定的,困难的是韵白和唱腔中字的四声调值。现有的资料上大体有三类不同的主张:其一,先确定所谓“湖广音”四声的调值,再总结出多字连读时调值变化的一整套规律;其二,直接利用京音的四声调值加上连读时的调值变化来解释韵白的规律;其三,认为韵白是以“湖广音”调值为主,再适当掺入京音而构成的。各种说法都能举出有利的实例,但也不乏反例,尽善尽美的解释尚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5、《京剧音韵学》的研究该由谁担当呢?照理说,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教授是当仁不让的。只是在目前情况下,打着“改革”的旗号,研究生们连上口字都不愿用了,还有谁肯费这劲呢!看来还需要戏迷朋友们继续呼吁吧!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3年12月20日23:56:2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