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经典剧目中有不少精彩的月夜抒情曲:“轻移步走向前”(《霸王别姬》),“循雕栏下月砌”(《太真外传》),迎“水殿风来”(《西施》),看“海岛冰轮”(《贵妃醉酒》)、“月明如昼”(《抗金兵》)、“如在银河”(《洛神》),“将金盆捧到庭心”(《太真外传》),“玉块亲擎”。如诗如画,意境深邃,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令众多“梅迷”为之倾倒,奉为绝唱。
《太真外传》中的“金盆捞月”唱段,当属诸多梅腔“二六”板式中的精品,词妙意美曲好,对人物企望心态、善良愿望以及端庄持重的风格刻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精彩的“阳平高唱”。传统京剧中的“阳平高唱”虽非个别现像,但也非经常出现。而梅兰芳大师却以此为本腔之特色,足显其与众不同。本段唱腔的唱词中有十九个阳平字,其中以高唱方式唱出的字比较多,如“前来”、“蟾蜍”、“嫦娥”这三个词组的六个字都是阳平字,均用全曲的最高音i唱出。这三个词组高唱,形成了整段唱腔的风格之一。演唱时如果能气力充沛、声情并茂,一定会感到美不胜收。
二、激越的“京音”去声。这段唱词有较多的去声字,达十七个。去声字京音调值为51,是降调;而去声字的湖广音调值为35,是升调。两者调性不同,调向则刚好相反,这就决定了去声字音可以有多种用法。梅先生在这里就根据这些特点,予以灵活运用。而在运用“京音”调值方面,成功地缀上了数处亮点。比如“袖”字落7音,演唱时加前装饰音2,在2滑向7后,继续滑向6,然后挑向i,再落向5。形成了“袖”的去声调值的完整唱腔,唱起来极有激越感。再如“扶定”的“定”落6,“只见那”的“见”落i音,“乱迸”的“迸”落6,若用适当的装饰音,使这些字的出音,形成从高到低,然后向上微挑的音势,效果将极好。
三、娇俏的“由求”辙韵。“由求”辙诸字在演唱时有明显的字头字腹字尾分离感,别有风味。比如《西施》中“空有亡国恨”的“有”、《洛神》中“修真养性”的“修”、《生死恨》“又谁知”的“又”等,唱好了美感意境俱佳。本唱段中的“袖”字却更具特色,唱的时候把字头si落在7上,把字腹o落在6上,把字尾u落在5上,辅之以准确的滑音和似有似无的尾音3,听起来极富妩媚感。至于该段中“又只见”的“又”字,其特色虽不能与“袖”相比,但唱得好,也是极有味儿的。
四、巧妙的气口收韵。演唱中,每个字的收韵是非常值得研究和讲究的。收韵不好,其后果可用“前功尽弃”来比喻。本段唱词中“落盆心”的“盆”和“双手冷”的“双”这两个字,均是在“气口”处收韵的,韵尾分别为n和ng。“盆”字要收韵得好,一定要先把韵腹e归韵归清晰,然后在发出“气口”的几乎同时,“抵腭”发出n音。而“双”字如收韵收得好,则将为全曲增加精彩的一笔。方法是先在归韵时把韵腹a音“鼻化”,然后在琴师精到的配音下,在“气口”发出的几乎同时,“穿鼻”出ng音。类似的情况在《西施》唱段中也有,例如“月照宫门”的“门”字,唱好了很有特色。
五、鲜明的高低对比。本唱段音域相对狭窄,最高音与最低音只差八度(1—i),照例讲整段唱腔难以出现明显的高低潮,容易形成“瘟”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唱段正是以鲜明的高低起伏对比,形成了唱腔的又一特色。全唱段中相邻两字落音高低落差五度者多达五处:“近前来”的“近”与“前”、“美嫦娥”的“美”与“嫦”,分别落3和i音,这两处是前低后高;“清冷”两字与“亲擎”两字之间均分别落6和2音,系前高后低;“挽翠袖”的“翠袖”两字分别落3和7音,也相差五度。这几处唱起来若能做到声情并茂,则一定会形成全曲“亮点”。
该唱段行腔较长的字要注意不要将所归之韵“飘”掉,应收之韵忘掉。尤其是最后一个字“擎(qien,上口字)”,行腔最长,容易把字腹e归成ie或者in,如果不注意,还会在行腔中出现一会儿归e一会儿归ie等情况,这一点应注意。本唱段有两处相邻两字阴低阳高的情况:一处是“近前来金盆扶定”的“来”和“金”,分别落i和6音,另一处是“盆”和“心”,分别落5和3音。要注意利用两字行腔的间隙,采取装饰音调节的方法,避免“倒字”出现。
以上系本人肤浅之见,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点和批评。

本贴由梅一辉于2003年1月27日10:16:1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