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到外面刻录几张京剧光盘, 刻完后放进VCD机里试读, 正巧几名打扮时髦的中学生进来复印讲义, 以为是店主在看京剧, 便打趣道∶“还看这个? 真老土!”。我半开玩笑的一旁插话说∶“什么不土? 贝多芬? 图兰朵? 还是阿伊达?”“那个也没劲。”我说∶“我看听周杰伦、蔡依林总不土了吧。”
全球在一体化, 文化也在一体化, 而这个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强文化势力吞噬弱文化势力, 而这“强”与“弱”绝不看你的文化历史长短或地域广狭, 强势文化就是物质发达国家的时尚文化, 而弱势的往往就是传统文化。
我从不反对青年人去听任何刺激前卫的流行音乐, 但若只能听那个, 别的都是“老土”的话, 就值得忧虑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层次了。
也不能全怪广大的听众和观众们, 我们的业内人士有时也让人有点匪人所思, 甚至有点可笑。京剧是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大成的戏曲代表, 是国粹。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精神都是纯粹的民族化的, 因此他才具有很高的价值, 破坏了这一点就降低了其艺术价值。比如它是写意的而不是写实, 若非让演员贴上胡子穿上古代服饰就无疑降低了其写意性, 影响了其程式身段的表演。再比如它是以人物为艺术中心, 这也源于中国古老的“人文”哲学, 若非以故事为中心, 谈化人物特征也就损失了京剧特有的艺术价值。
好的京剧传统戏往往是情节较为简单, 主题十分突出, 人物十分鲜明, 表演者有充分的发挥余地。比如《搜孤救孤》《击鼓骂曹》《霸王别姬》《荒山泪》等等皆如是;反之, 很多不那么成功的新编历史戏都违背了京剧本身的精神, 大致有以下共同败笔∶
㈠ 将传统折子戏作硬性拼凑, 无重点无秩序, 以为将所有好的佐料都倒在一个锅里熬就是一锅好汤, 最终必然难以下咽。
㈡ 堆砌唱腔板式, 留意一下戏本就不难发现, 大多新编戏都有冗长的大段唱词, 仿佛不唱就无法发展剧情。
㈢ 过于依赖繁复的情节, 花俏的布景, 和所谓的“大制作”“大包装”“大规模”, 而不肯从人物出发, 从演员表演出发去精研。从而造成声、光、电全都有却又喧宾夺主, 满台五光十色, 戏却不耐看的尴尬。
㈣ 只重“唱”, 高腔耍腔层出不穷, 而有味儿的唱腔不多。为所谓求“新”, 韵白不断减少, 京白又不见功力, “念”在新编戏里鲜有出彩之处。由于演员都穿上了类似话剧的服饰, “做”“舞”就更难发挥。
㈤机械的迎合政策宣传和所谓市场需求,放弃京剧本身的艺术规律。
《大唐贵妃》和《宰相刘罗锅》堪称近期新编京剧的精品, 有很多成功的创作, 但还是有人觉得《大唐贵妃》像“带京剧唱腔的歌剧”, 《宰相刘罗锅》像“带京剧唱腔的话剧”,认为那是外行导给外行看热闹的。这种说法固然偏激, 但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吧。
前几天电视里为《大唐贵妃》作专题, 现场采访一为外国观众, 那位老外大献赞美之辞,对记者这样说∶“这是我第一次看京剧, 我发现它的舞蹈和我们歌剧不一样, 但唱腔部分和歌剧很像, 真不错!”我不知道, 当外国人夸我们的京剧听上去像歌剧时, 我们是应该为赶上国际潮流而高兴呢, 还是该为失去西皮二簧的独韵而悲伤。节目中还请来了两位《大唐贵妃》的编导, 两位在业内都是很有名声的人士, 且看他们的解释。编者说∶“我们要用现代戏的经验去改造传统京剧。”我琢磨许久还是觉得这话有点本末倒置。当我听道他说∶“原来梅先生表现的《贵妃醉酒》只是杨玉环在花园里的自怨自艾, 而我们用交响乐和大合唱的方式升华了主题, 使杨贵妃直接与宇宙对话, 立刻大气磅礴……”时, 不禁张口结舌。对月诉情我还能理解, “与宇宙对话”的好像该是“神舟五号”上的杨立伟而不是千百年前的杨玉环吧, 这样的立意多少有点一厢情愿。那位导演说的更明确∶“我是学话剧导演的, 导《大唐贵妃》算是‘玩儿票’, 觉得很过瘾!”我同时想起张艺谋的话∶“让我导歌剧我还敢, 让我导京剧我不干, 我怕糟改东西让人骂。”, 看来第五代导演是老了, 没有新生代们敢下手来“过把瘾”。
改造传统艺术在如今是个难题, 难者有二∶
一、 现今的人或喜爱反传统, 或喜爱媚传统。两者都不愿严肃认真的研习传统, 能很难真正了解传统的真正本质精神。不幸中国传统艺术往往要口传心授, 并无完备而系统(也不可能有)的理论解释。
二、 现今的浮燥之风也很难使创作者有平和严谨的创作心态。
有人说中国足球的低水平环境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球员和球迷, 只能产生泡沫市场。同样, 如今青年演员纷纷急于立“派”成“家”, 编导们纷纷“下海”过瘾, 在这样的心态下能排出《大唐贵妃》和《宰相刘罗锅》这样的吸引观众眼球的戏来就实属难得了。
我以前在文章里说我从不认为《大唐贵妃》是新编历史剧的楷模, 但也同时讲过要宽待《宰相刘罗锅》。《大话西游》是部好电影, 但如今的青少年把《大话西游》的台词倒背如流, 却不愿去读一遍吴承恩的《西游记》。不知道这是后现代的《大话西游》的成功还是传统文学经典《西游记》的失败呢?
很多新编剧目红火一时就消声匿迹了,这种“过把瘾就死”的现象不能不令人反思。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10月27日19:48:4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