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想正式提出一个很少为研究者正面提及的、传统京剧舞台上的“京剧舞台的放大效应”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京剧舞台上,有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京剧舞台的放大效应”现象,应该得到京剧美学研究家的重视。其实,舞台的放大效应,乃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的一种共同的现象,只不过是在京剧舞台上表现得更加集中,更加明显和更加突出,例如,花脸演员的脸谱要画到脑门儿上,旦角演员多扮作“大头妆”,就一般的情形而论,男旦化出妆来多较坤旦美一些,因为男旦的平均身高和头部的大小,以及面庞的长径和宽径,都比坤旦的平均尺寸大一些,因而,相对来说,更优于坤旦之于舞台的比例。按理说,“女演女”从形象上来说应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然而,就一般情形来说,其实不然,京剧美不是自然主义的美,而是艺术化的美,是自然美的抽提与升华;站在京剧旦角形象美的颠峰的,仍然是男旦——至今仍然没有一位坤旦扮出妆来,能够超过梅兰芳的扮相美,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无法回避和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有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美学道理和美学价值的。
京剧演员要在京剧舞台上进行表演,任由观众从各种角度来品评观赏,但是,我国传统的京剧舞台的大小,有一个和演员的适度的比例问题,并且在我国传统京剧舞台的上、下、左、右四边,有一个“边框”。这个舞台是突向观众席的也罢,还是向后延深到台里也罢,从观众所面对的一面来说,它给人的平面视觉感受,则是被“镶嵌”在了面对观众一面的“墙”上的,就像是挂在墙上的一副“相框”。相片的中心,自然是人物,而空白则不宜留得太多;如果背景太过高大,人物则显得太小,那就本末倒置了,除非摄影家所拍摄的是静物或者风景照,那自当别论。如果单从京剧的空间美学来说,我以为和人像摄影是有着相通的道理的。
演员要站在台口,或者说,要站到距离观众最近的台前来表演和歌唱,花脸演员要画上超过自己脸庞面积的脸谱、旦角演员要贴片子梳上大头妆、许多生角要穿上厚底靴、许多种场合下演员要在戏服里面穿上“胖袄”加宽、撑厚,演员要描眉、敷粉彩、画眼圈等等,无非是使其舞台形象在被允许和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放大一些,使其显得更突出、更显豁、更加吸引观众注目一些,甚至舞台美术、灯光布景、场面调度、演员的出入场与亮相、曲牌锣鼓等等,都有助于“京剧舞台的放大效应”的实现。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5年9月30日06:33:4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