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锤三奎"源于"京剧院三奎",即为王泉奎、赵文奎、娄振奎是也。"三奎"均为宽门大嗓,声震屋瓦。他们都宗"金派",在净行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奎"的唱腔,乍一听与"金霸王"--十全大净金少山无异,但细听,又比金少山"柔"了一点,显然是受到了裘盛戎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讲,"三奎"仍是"金派","裘派"味道的些许加入,只对净行唱腔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和发展(这一点在王泉奎身上体现的更明显,赵、娄对"金派"似乎保留得更多)。在这个意义上讲,宽门大嗓与细腻风格的统一正是"三奎"的动人之处。

记得当年刚刚接触京剧的时候,对净行情有独钟,而净行当中,满眼也只有一个方荣翔,就连裘盛戎,我都嫌他的腔太直、太硬,若是听到一声金派腔,我马上会捂起耳朵。后来随着对京剧的了解的加深,我接受了裘盛戎,并知道了方荣翔的腔有点甜腻,但对金少山,我还是不能接受。记得当年曾经买过一盘磁带--《名净荟萃》,收有郎得山《探阴山》、讷绍先《牧虎关》、金秀山《大保国》、金少山《取荥阳》、侯喜瑞《盗御马》、郝寿臣《荆轲传》、裘桂仙《草桥关》、袁世海《黄一刀》、《闯王旗》、裘盛戎《锁五龙》、《海瑞罢官》。可是当时认识不到此带的珍贵,反而嫌老先生们水平不高,结果竟然用它录了半出《文昭关》,A 面仅存半段《取荥阳》。郎、讷、侯等人的珍贵资料已经不可恢复了,悔之晚矣!幸而还保留了郝寿臣、裘桂仙的部分资料。这是我磁带收藏上的第一憾事!

再往后,随着认识的加深,我对金派越来越喜爱。现在,听"三奎"忆少山,觉得花脸唱腔就应该是这样的,高亢、嘹亮、激越、振聋发聩,这样才觉得痛快、过瘾。在某种意义上讲,裘派出于金派,从金秀山、裘桂仙那里论,二人都是学何九先生,是同源而异流(此说是道听途说,我考证的功夫不到家)。裘盛戎的先天条件比之于金少山,其差别是不言而喻的,而裘先生的唱腔依旧有金派的恢弘与大气。从30年代裘盛戎刚刚出科班时的录音中可以听出来,裘盛戎当时虽然已经初具自家细腻而又简约的风格,但仍对金派在极力的追摹。从他晚期的录音中也可以听出来,他虽已超出金派藩篱,但通过唱腔所表达出来的气魄仍与金少山无异,甚至有些腔仍旧参考了金派的唱法,痛快淋漓,如《除三害》的周处、《清官册》的潘洪、《海瑞罢官》的徐阶,尤其是《赵氏孤儿》的魏绛和《除三害》的周处,嗓音高、宽、亮都有,而且运用自如,流利清亮,富有韵味。裘盛戎的韵味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金少山不行,侯喜瑞不行,郝寿臣也不行,老先生们的朴拙不必说,就连与他同时代的袁世海难与之相比。当今裘派的继承者,似乎把更多的注意力防在了这上面,而对裘派和金派一样的恢弘与大气注意的少了些。就连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方荣翔先生,也在这方面颇遭议论。不过当今花脸之翘秀孟广禄已开始向裘先生回归,他的演唱中也已加入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花脸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听到醇正的花脸唱法--既不是直着嗓子喊出来的所谓的金派,也不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稍微的裘派--是真正的花脸唱腔。 其实,当今的舞台上,尚长荣、吴钰璋、康万生等人也正在努力实现着这一点,也正是有他们,当今舞上的花脸才有看头。值得一提的是,袁世海先生的高足杨赤也已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只是"味"寡了一点。

裘派的影响太大了--"十净九裘"--这种局面该打破了。真希望舞台上再出几个"三奎",再多出几个景荣庆、尚长荣,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富有裘韵的金声。我相信,有孟广禄在,有杨赤在,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本贴由昴日星君于2001年3月19日13:31:23在脉搏乐趣园〖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