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中,程砚秋的崛起与上海有很大的因缘。20年代初程派艺术处于初创时期,这时梅兰芳己陆续排演了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影响所及,京剧旦角纷纷效仿。从1922年起,在罗瘿公、王瑶卿的大力帮助下,程砚秋开始编演自己的本戏。同年10月,他首次来沪,除上演《玉堂春》、《能仁寺》、《女起解》、《虹霓关》、《奇双会》等20来个传统剧目外,还上演了罗瘿公为他新编、改编的《梨花记》、《龙马姻缘》。这次演出以文武昆乱不挡、技艺精湛而大获成功。程砚秋的名字从此传遍整个上海滩。
1923年程砚秋第二次抵沪,更为轰动。不仅以色艺俱佳,表情、做派细腻吸引观众,更以艺术上的创新,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由于革新,他的传统戏得到"旧戏新唱"的评价,《玉堂春》、《六月雪》和《贺后骂殿》等剧的唱腔,一时不胫而走。在编演新戏上,罗瘿公劝导程砚秋要独辟蹊径,他说:一定要编演"情节戏",有头有尾地唱;特别要钻研唱腔、唱法。第二次来沪,程砚秋演出了新编剧目《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等,在表演上均有创新。如《红拂传》中红拂与李靖出奔时的对舞;《玉镜台》中,小丫环碧玉对谢鲲连说几个"使不得"时的身段、手势,都是独出心裁。由于程砚秋各新剧中新腔迭出,脍炙人口,观众边听边学,纷纷索取唱词,从此开创了京剧节目单上附印唱词的先例。一时沪上程腔之盛,如风起云涌。继北方"无腔不程"之后,程腔又开始风靡大江南北。
1923年余叔岩在上海约程砚秋合演,不料数场后余因故不辞而别。这对剧场老板和程砚秋都是个难题,观众能否接受他这个后起之秀来顶替当时造诣、声望都处顶峰的余叔岩?结果他以《红拂传》、《花舫缘》、《风流棒》等新戏连演几天,观众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座无虚席。这场检验,确立了程砚秋在京剧界已起跻身一流名家之列。
(摘自 林明敏 张泽纲 陈小云编著《上海旧影·老戏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