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在国际上也享有重要地位,拥有众多爱好者。不想,今些年来,竟自被一些不学无术,却自命不凡的人,挂着甚至名编导的招牌,糟蹋得不成样子。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这里不提早已被许多京剧爱好者唾弃的胡编《宝莲灯》;着重提一提为时不久,方兴未艾的,从电视剧翻版的《刘罗锅》。
愚下驽钝,对电视剧《刘罗锅》不感兴趣。原因是:选台时偶然看到过几次,觉得太罗嗦。频频废话,耽误宝贵时间;扮演刘罗锅的演员,演别的戏、扮别的角色,也许不错,但是扮刘罗锅,觉得面目、举止不像大臣,而像市侩。于是看上几眼,赶紧换台。因之,这部"名剧"没能领略。由此"名剧"改成的京剧,也就没动过往观之念。又是偶然在电视台看到了几眼转播,同样觉得乏味。原因是:在满台如同古建筑模型的庞大景物之中,搁上一把传统戏里带椅帔的椅子;以及前边一个角色唱,后边有几个身着黑衣的"活道具"摇摇摆摆相伴,如同时下的唱中伴舞,颇觉不伦不类,也就立马换台。
春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长安戏院完整地看了一出新排的三本《刘罗锅》。出乎意料,该剧本有戏、能吸引人;被几位主演演唱功力深厚以及唱腔设计成功所吸引。扮演刘罗锅的李宝春唱做俱佳,唱来很有乃父李少春的韵味,从表演方面也显示出深度与厚度;扮演夫人的李胜素,唱做同样很好,不失"梅派"特色,又有优美的新腔;扮演皇上的朱强,刚刚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其唱做自然都令人点头;扮演和申的名花脸杨燕毅向以唱工取胜,这出戏里仍然,只惜给他安排的唱少了些。扮演刘罗锅岳父的名丑马增寿,唱做也挺好。其实全台戏只有这五位演员足矣。如果以此五位演出这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戏,配上几名丫环宫女、太监护卫,再用上有传统戏特色的写意布景,不失为一出可听可看的好戏。
不想这么一出能成为好戏的戏,竟自被那位胡导演、滥舞美设计糟蹋得不成样子。如同一锅原本是好大米煮成的饭,混进了砂子;一面清澈透亮的镜子,上面有很多污点。那就是胡导演在五位主角以外,让许多看样子是大臣、宫女之类的角色出场,手持京剧脸谱面罩遮脸,在台上又跳又扭,过来过去;让几个身着便装长衫的人出场,不仅担任旧时"检场人"搬动、摆设桌椅的任务,任务完成之后,还互相握手、点头、含笑退场;让扮刘罗锅的李宝春,当着观众穿服装、"饮场"。而且饮场之后,向递给他小茶壶的便衣,抬手致意。以及开场后,剧终前,都让身着便装长衫的几位男女伴奏,在舞台上奏乐。诸如此类,种种糟粕搬上舞台。诸如此类,种种糟粕搬上舞台。我们中国和外国懂得京剧的人,能知道这是胡导演的"佳作",使得旧时沉渣泛起;不懂得京剧的人,则会误认为:所谓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原来这么污七八糟!如同那位电影名导演,以揭中国同胞旧日之短,拿本国人取悦外国,自己在国外获奖;使在国外的中国人受到歧视一样!不想有位御用撰稿人竟在报刊上滥加吹捧,说这位胡导演"懂得传统"、"活用传统","发展传统"等等,这就更加形成误导。
胡导和胡写所持的论调,实际上是恢复传统糟粕,以瑕掩瑜,导致不了解传统民族艺术的人,对之产生错觉,从而越加持否定态度。是给我国的艺术抹黑。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时,已经采取澄清舞台的措施,取消检场人上场,改用闭二道幕迁换桌椅、小道具和景片;把伴奏人员安排在侧幕边上,而且以纱屏遮之;演员不在台上饮场。一时舞台上干净了,观众可以集中视线为演出上,不会再有分散视力与精力的感觉。这都很为广大观众拥护。对于大制作、大景物,属于贪大求洋懂得,敬爱的周总理也曾给予否定。如今这位胡导这样做,不仅是让糟粕东山再起,而且变本加厉,可谓害莫大焉。
如果有关方面听之任之,让这样不懂装懂、胡作非为而自鸣得意的编导、设计继续为所欲为,畅行无阻,我国的戏曲将毁在他们手里。不知出自哪位的高见,在传媒上说:"XX戏,好听,好看,好玩。"这"好玩",纯粹是污蔑戏曲艺术与演员的词。爱好戏曲的人都知道:旧时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说法;新社会则称戏曲为"高台教化",演员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竟然把戏看成"好玩",说明有此论调者素质低下,根本没有把演员演戏、观众看戏当成受教育,不知道"寓教于乐"的道理。只看成小娃娃的"住家家,拜姐姐",实在可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