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虽有着让人赞叹的魅力,但它绝非完美无缺(世界上本没有完美无缺的艺术),仅以流行于梨园内外的一些术语而言,就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京剧也越来越为国际友人所喜爱和了解,京剧术语的不规范,可能会对其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消极影响,也不利于爱好者的学习探讨。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响应《中国京剧》的号召,对某些术语略程管见。
《挑华车》是武生泰斗杨小楼的代表剧目之一,也是不少长靠武生常演的一出戏。就是这样一出演了许多年的戏,剧名却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有的剧团把它写《挑华车》,而多数演出单位都写成《挑滑车》。笔者最初对《挑华车》的写法是嗤之以鼻的--认为这是不懂语法的乱出妖蛾子。直到最近看了《说岳全传》后。才知道《挑华车》的写法是准确无误的。京剧的这出戏取材于《说岳全传》,该书第三十九回目录为:“祭帅旗奸臣代畜;挑华车勇士遭殃”。在这一章节中写道“那兀术祭过了旗,正同众将在牛皮帐中吃酒。小番来报:‘元帅哈铁龙送“铁华车”至营。"”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挑滑车》的写法完全是出于笔误。 衰派老生戏《清风亭》(又名《天雷报》),叙说的是弃婴张继保被张元秀夫妇收养并抚养成人,后继保忘恩负义,拒认二老,致使张元秀夫妇绝望而双双碰死,张继保被雷殛毙的故事。此剧来自明人传奇《合钗记》。不知何时,他被有些演员和演出团体写成了《青风亭》。“清”,洁净,不混浊;“青”,蓝色或绿色。清风指凉爽的风,如果改用“青风”,意即是蓝色或绿色的风,这恐怕难以讲得通。京剧还有一出花脸戏《清风寨》,除最后一字外,前面两个字与这出老生戏完全相同。如果《清风亭》可改为《青风亭),那《清风寨》是否也可以变成《青风寨》呢?再则,此剧早在清乾隆三十四年版的《缀白裘》中就曾出现,剧名亦为《清风亭》。由此可以断言,《清风亭》变成《青风亭》,极可能是后人以讹传讹造成的谬误。
1990年10月出版的《京剧知识词典》,对“演员演唱时,不仅音高到位,而且唱得声音饱满,气力冲沛”的情况,谓之“满宫满调”,它与“满弓满调”之说相比,无疑是正确的。元人燕南芝庵所著《唱论》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他所谓的“宫”、“调”,按老一辈古典戏剧理论家、著名教授周贻白先生的说法即为现今的“调门”,如“工字调”、“尺字调”之类。又明人魏良辅撰写的《曲律》中曾说道:“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他所谓的五音,即指“宫、商、角、徵、羽”,若加上两个变音——“变宫”(或称“闰”)、“变微”(或称“变”),则为七音。清人徐大椿在其所著《乐府传声》中,更有论述“宫调”一节:“古人分立宫调,各有不可移易之处……故古人填词,遇富贵缠绵之事,则用黄钟宫,遇感叹悲伤之事,亦用南吕宫,此一定之法也……近来传奇,合法者虽少,而不甚相反者尚多,仍宜依本调,如何音节,唱出神理,方不失古人配合宫调之本,否则尽忘其所以然,而宫调为虚名矣。”
从燕南芝庵、魏良辅、徐大椿(此类研究家甚多,恕不另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宫”实乃调之一种,古已有定论,用“满宫满调”来形容演员的某种较好的演唱状态,是完全正确的,如改为“满弓满调”,则易使人产生疑窦,有迷惑不解之感(“弓”字代表何意,恐难自圆其说)。
关于《探皇灵》、《探皇陵》、《叹皇陵》、《叹皇灵》一剧名,笔者认为吴佳翼先生在2004年第9期《中国京剧》发表的《咬文嚼字话京剧》一文中的看法是正确的。此外,他关于“应当把传统剧目老剧本的文字认真清理一番,首先纠正那些明显的讹误”的提议,更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及演出单位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因为现在大量有“明显的讹误”的台词不仅没有下课,甚至还不时在一些取得研究生学位的年轻演员的身上出现,这种情况令人担忧,由此使我想起了已故京剧艺术表演大师王瑶老的一句话:“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2001年7月6日《音乐周报》)。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5.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