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戏曲频道结合介绍李少春艺术成就,播放他45年前主演的京剧电影《野猪林》,并请来尚健在的当年摄制组成员作回忆访谈。其中有位是已退休的电影厂女录音师,她说的大意是,李少春那时正逢嗓子患疾,不能随心所欲地大声演唱录制,她便充分运用了现有录音设备功能,把李少春的小声唱腔单独录音,再将袁世海、杜近芳等演员按常规演唱的录音,在合成时精心进行技术处理,最后整体效果是十分协调吻合,无人分辨得出。笔者以为,对李少春辉煌的舞台生涯而言,此例子当视为一种出于无奈的特殊情况。
不想近日与某轮演出主办方负责舞台监督的朋友聊天,他说京剧界现状倒是很多人离开别在胸口的“小蜜蜂”话筒、剧场内就没有了声音,其中不乏拥有“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职称头衔者。剧场管理音响的调音师,又往往不是京剧内行,惟恐大家不欣赏现代化电子音响设备之先进性,无意中将人们误导至流行摇滚乐场,全力开足音量而觉得是在让听众“过把瘾”。这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他不曾想象到真正感激他的,恰恰是那些功夫不硬、嗓子不济的次等演员。
笔者感到惊奇的是,每当演员带着“小蜜蜂”出场,不时在台上转身,观众还发现他后腰鼓起的信号发射器,如此明明与角色身份不相符合的前后装束,现在我们也熟视无睹,无有异议,权当演员必备道具。长期以来,我们可以拒绝旧时剧场台上的检场制度与台下泡香茶、甩手巾等服务习惯,同时竟也能接受、容忍上述新的奇怪现象。尤其遇有庞大编制交响乐队高分贝伴奏的演出,说句打趣话,即便金少山、裘盛戎在世,他们也不敢不用话筒出场、以保证达到洪钟大吕般的质量,免得人家喝倒彩。
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日前在广州的遭遇来说,就很有代表性。那是星海音乐厅建成后的一场怀旧歌曲音乐会上,李光羲刚演唱完一首《饮酒歌》,有两名男子突然离座走动,不听工作人员劝阻,用全场都能听得见的声音嚷嚷:“声音太小,根本听不清,为什么要卖票给我们?”全场大约一千名观众都不知所措地等待着,只见李光羲在舞台上沉思了片刻开腔道:“我唱了快五十年的歌剧,四十年前我在有将近四千个座位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跟今天这里一样,也是没用麦克风,大家都能听清。星海音乐厅既然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之一,应该能听清楚。”一番真诚话语,令观众们热烈地鼓起掌来。李又说,“这些年来我们用麦克风太多了,习惯了震耳欲聋的音响,这件事不怪大家。好的剧场要有好的艺术氛围,请大家多多配合。”观众席上再度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随后只见两男子满脸通红尴尬地回到了座位上。事后,李光羲说,不用扩音,用原声唱歌演戏,这是和全世界接轨的。出现这种尴尬场面不能全怪观众。这些年来,正规艺术欣赏和通俗娱乐混在一起太久了,以至观众不习惯真正的艺术演出了。演员用麦克风是很容易的,也可以省力,问题是会使绝大多数观众失望,也对不起观众买票花的钱。
央视节目中的演员假唱现象,曾经一再引起人们反感甚至抗议。但是“小蜜蜂”之风在剧场、音乐厅的广为蔓延,迄今趋势似已无法制止。有人解释曰,现在怎能够不让人们充分享受当代先进的视听高科技成果?笔者理解,那指的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乱用。如世界三大歌王在全球各地的广场音乐会,当着万余名听众面禁止他们使用话筒,岂不要断送了他们的老命?
曾听薛亚萍老师介绍张君秋先生的唱,显著特色与其它流派相比,是如同说话般的娓娓道来,始终有亲切自如流畅感觉。你想,一旦将张的唱腔用电声作无节制放大,必定顿时失去原创风味而让人有坐针毡之异样感觉,岂非糟蹋艺术家的劳动、违背了京剧本身发展规律?
唱歌与京剧,虽说门类有区别,但是演出中乱用话筒,则是共同面临之灾。幸悉去年10月17日在中国京剧院实验剧场竣工典礼上,该院副院长赵书成向媒体宣告,此剧场内将取消“小蜜蜂”设施,让观众能够欣赏演员原汁原味的表演。这一使京剧艺术回归本体的减负举措,无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006年3月2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