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武戏《雁荡山》让沈阳京剧院声名远播;50年后,一部可以填补历史空白的浓缩版武戏《青石山》,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秘密打造,已经浮出水面———
一个半小时的传统武戏浓缩到20分钟,一个传统武戏融入武术与杂技,演员的表演融进了话剧元素……《青石山》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那么,《青石山》究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呢?它的诞生对京剧的走向有什么启示意义呢?为此,记者多次与新编《青石山》主创人员接触交流,得出的结论是:这部只有20分钟的新戏,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
《青石山》推出“浓缩版”
《青石山》是部经典的传统武戏,沈阳京剧院在80年代曾经排演过这部剧目。2006年,当沈阳京剧院再度着手打造《青石山》时,一个新课题摆在面前:面对今天的演出市场,面对今天的观众需要,是再复制一出老戏,还是排出一个新戏?
经过充分的论证,他们决定推出一部具有全新意义的《青石山》。为了照顾观众欣赏情趣趋向“短、平、快”的心理,还颇有创意地把时间长度定为20分钟。导演张宝德告诉记者:虽然只有20分钟,我们还是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全剧的精彩处在于展示武戏的魅力。记者曾经在梨园剧场欣赏过《青石山》的彩排,这的确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典之作,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武术、杂技的巧妙融入,都让人拍案叫绝。
两个版本多个看点
沈阳京剧院排演的新编《青石山》,共打造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四幕剧”,一个是“三幕剧”。两个版本的《青石山》看点多多。
传统京剧《青石山》讲了个“驱妖降魔”的故事,剧中的九尾狐就是妖魔的化身。而在新编“四幕结构”的《青石山》中,故事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九尾狐”变成了一个象征女性“向往人间,追求爱情”的正面形象,“九尾狐”形象注入了人文色彩。最具看点的“逢缘”一场,在演员的表演上融入了话剧元素,展示了一幅鲜活生动的风俗画卷。
全剧中巧妙融入了武术、杂技的技巧。在“修炼”一幕中,大胆用杂技的“顶碗”、“钻圈”来表现“炼丹”、“狐狸出洞”,全新的表现,不仅让戏剧更好看,还给观众更大的想像空间;而在“搬兵”一幕,由16位专业武术演员表现的“刀阵舞”,更是给传统京剧注入了现代气息;“抗争”一幕,则重点展示了京剧武戏的魅力。剧中,“武旦皇后”李静文的“出手”、“三级跳”和武戏演员们表演的“跳台小翻”、“串小翻”都创造了武戏的新模式。
另一个版本则是设计成三幕戏,主题还是延续了传统意义,但在排演中,有意识强化了第一场“狐仙之美”和第三场“武打之险”。
探索武戏新路
在申报国家重点剧院团的进程中,沈阳京剧院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京剧的探索。新版《青石山》的推出,就是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实践。
全国赫赫有名的“武旦皇后”李静文,80年代曾经主演过传统的《青石山》。今天再演新版,她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全新的艺术创作,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将传统武戏赋予现代色彩,对吸引中青年观众有意义。”
张宝德导演在谈到这部新编武戏时说:“《青石山》既要呈现武戏的热闹,又要让京剧内行看出门道。面对观众审美需求多样化的现状,全剧第一次有意识将武术与杂技巧妙地融入,这种多样性的探索,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先有《雁荡山》,今有《青石山》。而《青石山》的艺术探索,更彰显出中国京剧武戏的新走向。(记者
蓝恩发)
(摘自 《沈阳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