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新兴的艺术门类如话剧、电影、电视和互联网逐步取代了京戏舞台上的霸主地位,使传统艺术眼睁睁地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振兴京剧,成了人们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迷茫困惑之后作出的最明智选择。在谋求京剧振兴的一二十年中,有两大举措最为出彩。一是注重人才培养,二是强调剧目建设。在培养人才方面,扩大戏曲院校招生,开办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举办少儿“新苗杯”以及各类电视京剧大赛等,使一大批能跨世纪担当京剧振兴重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剧目建设方面,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研讨,精心录制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等,在继承、挖掘和整理传统优秀剧目的同时,加强对旧剧目的改造和新创剧目的革新,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新戏,初步扭转了戏曲艺术普遍存在的"技大于戏、旧多于新、守胜于创"的被动局面。中国京剧艺术之所以能在艰难竭蹶中负重前行,焕发新的生机,没有这些年的拼搏和奋斗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京剧振兴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京戏演出不景气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深究起来,固然仍有人才和剧目方面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在京剧与大众的审美契合中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目标,不能不说是制约京戏发展的瓶颈因素。尽管我们也曾举办过不少戏剧节以及京剧观摩和演出活动,但京剧的宣传和推广却始终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方式。目前,京剧观众仍以中老年人为主。据一项关于“剧走向青年”的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回答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是因为不了解京剧的占78%,回答只看过一次京剧的人占了56%,但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京剧的却几乎没有。这个数字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是基础,但艺术的鉴赏和反馈同样必不可少。花大气力培养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对于增强京剧新的生长点,促进京剧振兴与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培育观众,扩大京戏的鉴赏群体,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现代观众与戏曲的疏离除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之外,传统文化知识的缺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过多地强调要砸烂旧世界、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时候,没能审慎地规划着如何在旧世界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世界,导致文化的延续出现了空当。传统文化中凝聚着民族智慧,浸淫着民族精神,涵载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加强民族文化包括京剧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对于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如果能在学校适度开设传统文化鉴赏课,在各类大众传媒上开设专栏,系统介绍各种文化常识、京戏流派和艺术行当,定能为人们提高戏曲欣赏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放下架子,主动走近观众。戏曲起源于勾栏瓦舍,与普通劳动群众有着天然水乳交融的关系。走上庙堂,趋向高雅,固然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成熟和完善,但是,脱离大众的高雅和成熟则会窒息艺术的生机。主动走近大众,不能光靠剧场里等客上门,而是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送戏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学校,让群众有机会在较多送上门来的京戏鉴赏中,培育出对传统戏的兴趣和爱好。再就是要围绕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强化京剧的创新。要努力缩短京戏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敢走新路、敢演新戏,要心中装着群众、用最能与大众思想沟通最能撞击出观众思想火花的好剧目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最后,要加强对优秀演员和剧目的评论和介绍。处在信息时代,仅重视上游的创作问题是不够的,没有足够的宣传评价,再好的演员和作品也难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真心诚意地听听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踏踏实实做好演出前后的宣传评介工作,在京剧和观众间架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努力让中国京剧在贴近新一代观众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来源:《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