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一向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北京隆重、热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也纷纷为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建言献策。
本报采访了参加两会的部分戏曲界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对戏曲界的现状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后,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建议,对改善戏曲现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虽然采访大都是在晚上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代表们欣然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有的甚至和记者交谈到深夜、凌晨,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到新老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热忱和拳拳之心。

体制改革

张学津(京剧表演艺术家):剧团承受不起高“场租”
体制改革一定要深化。过去剧团和剧场合作的通行方法是“分账”,剧团和剧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现在变成了先交“场租”,一般剧团都承受不起高额场租,而有的剧场也因此门庭冷落。希望对剧场进行规范,起到剧场应有的功能。再有,过去剧团巡回演出,是走一路演一路,客观上起到了扩大观众、丰富剧目的作用,但现在取消了这种方式,基本上是直来直去,是个损失。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京剧要继承,也要推出新作
虽然我今年64岁了,但是去年还推出了新戏《廉吏于成龙》,我主演的《贞观盛事》也入围“国家精品工程”,我感到文艺界充满春天的阳光。
我认为文艺界深化改革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赶时髦,要尊重客观实际,多出戏多出好作品。从京剧来讲,不仅是要抢救、继承,也要推出新作,要相辅相成。希望国家加大力度对民族文化支持。市场运作也是一种探索,既不能过分,也不要裹足不前。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上海昆剧团团长):希望财政支持昆曲十年规划
对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展慢的原因一定要有所深思和分析。我认为文艺体制改革要由中央来统筹,在考虑地方院团体制改革的经验上,由中央文化主管部门拿出指导性、原则性的办法来,这样才能解决剧场与剧团、人才和交流的关系。
同时,希望财政部门继续支持戏曲,譬如文化部对昆曲的保护和振兴有十年的规划,这就需要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特殊政策

吴江(戏曲剧作家,中国京剧院院长):戏曲艺术是“下蛋的母鸡”
要发展京剧和戏曲艺术,除业内人士需要出戏出人、继承创新外,还必须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首先是要继续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由于我们现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希望政府对京剧和戏曲的支持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
建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把普及京剧、培育民族艺术演出市场作为一项工程纳入大中小学的教育之中。剧院可以在学校把演出和讲座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了民族主流文化的青年观众,另一方面也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经费可否由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研究在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
建议国家劳动人事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财政税收部门尽快制定对京剧和主流文化艺术倾斜的政策,支持京剧和主流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加快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如社会保障、公费医疗、离退人员、失业人员保险,以及税收酌减或返还等,减轻这些事业单位的历史包袱,轻装前进。
建议旅游、广播电视、音像制作、报刊新闻、文化经营部门和单位对京剧文化艺术事业再多投入一点热情和支持,这些部门、单位在与京剧和主流文化艺术的合作中只求微利即可。因为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讲,京剧等舞台艺术演出单位是“下蛋的母鸡”,既要用也要养,不关注舞台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产业必然没有发展后劲。
建议财政部门对民族艺术的对外、对台交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在全世界开发民族文化艺术的市场,树立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品牌,扩大中国民族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快,并且能使各国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

爱岗敬业

王立军(京剧表演艺术家):戏迷不逊“追星族”
演员一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中青年演员要对事业投入,不能受客观影响,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要想到现在还有很多观众在看你。我感觉戏曲观众的热情丝毫不逊于“追星族”,他们对演员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因此演员要有敬业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讲,剧团领导也要关心爱护中青年演员,为他们多请老师、多教戏,不能让他们荒废了。

孟广禄(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演员代表先进文化
戏曲演员代表着先进文化,要做社会有用人。这就要求戏曲演员要拿出好产品,不能守旧,也不能等时间。虽然京剧是艺术性最全面的剧种,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演员如果原地踏步的话就等于落后,作为演员一定要勤学苦练,满足广大戏迷的要求。
最近我获得了两次荣誉,一次是继续当选党代表参加了“十六大”,一次是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我要珍惜我所得到的荣誉,不能辜负人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尽最大的努力服务于社会。

排戏演戏

王立军(京剧表演艺术家):尝试小剧场京剧
会上很多老师都说到现在就那么几出戏,票价还特别贵,这怎么能让戏曲观众接受呢?
京剧向前发展,就要尝试创新,也要挖掘传统。以我个人来说,我现在正在排一出小剧场京剧《穆桂英》,导演是位话剧导演,剧中就四个主要角色,评剧演员也参加演出,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的尝试。同时我也打算挖掘一些传统戏,如《翠屏山》、《夜打登州》,这些戏多年未见舞台了,很多观众都在期待着它们的再度出现。

杨春霞(京昆表演艺术家):细琢精品避免浪费
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讲到如何多排一些戏,来为广大人民服务。我认为还要把戏编排得更精致一点,现在有的戏排起来要花费几十万上百万,可演不了几场就不演了,浪费的都是国家的钱。
建议选一些有潜力的题材,从排练到演出都要仔细、认真,哪怕是经过一稿两稿三稿,因为只有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才能出现家喻户晓的精品。
最近我和上海排了一出京昆《桃花扇》,里面有京剧唱腔也有昆曲唱腔,既遵循着京昆不分家的传统,又有所突破。我认为新生事物也要有所尝试。

培养人才

叶少兰(京剧表演艺术家):要给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更多关注
中央领导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图发展”的要求,对戏曲界来说就需要扎扎实实,克服浮躁作风,因为搞好文化建设,不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是行不通的。
现在戏曲的基础教育和培养接班人的问题首当其冲。京剧各行当都需要蓬勃发展,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前途。现在亟待出现更多的高水平、有技术、懂文化、具有真才实学和挑班能力、名副其实的戏曲领军人物。
同时我还呼吁戏校也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图发展”,希望有关方面都能够给予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更多的关注,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要让他们为筹措教育资金分散精力。
戏曲人才的培养是从戏校“栽苗”开始的,希望全社会都能帮助解决戏曲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现实窘况,关注戏校就是关注京剧,让戏校的学生们顺利地受到基础教育。

张学津(京剧表演艺术家):不要让京剧“自杀”
我希望加大、深化文化事业的改革力度。对人才的培养和爱护方面,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京剧界出了不少人才。但我发现一方面是国家在投入很大力量,可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却在浪费人才。
我举一个例子,国家曾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演职人员,他们现在大都取得了一级职称,年龄在50岁左右,正处在舞台上已经开窍、够火候的时候,可有的却不让在一线工作了,进“艺委会”了。京剧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传帮带,50岁的这批人都是见过前辈大师的,并得到过真传,现在也具有很高的名声,如果让他们就这样离开了舞台,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让京剧“自杀”。这个问题很有紧迫感,应该引起重视了。(委员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序)(记者 吴焕)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