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经过众多艺术家的艰苦努力,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演变至今,已经达到非常完美的境地。因此,我们称其为国粹。特别是解放后,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京剧(其他的戏曲剧种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显感觉到的是1、培养了众多的人材,各个行当人才辈出,各地京剧院、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几年来又办起研究生班,大大提高文化艺术水平,这些都是京剧发展最重要的条件。2、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方便了众多的戏曲爱好者对戏曲的欣赏和了解,扩展了戏曲的影响和进步。3、过去由于社会的背景,各种旦行差不多全是由男性担当,现在这种现象基本已经扭转了。4、演员的行头过去只有名角行头好些,大部分演员行头褿旧,看起来很不协调。解放后各行演员的行头都焕然一新,看上去就舒服得多了。5、新编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剧目,如几个所谓的"样板戏"和近些年来编演的《北国情》、《画龙点睛》、《一代贤后》等等。尽管京剧艺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完美的境地,但不会是"到此为止",不需要再改进、再发展了。恰相反,它还是要继续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现谨就个人感受到的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本人对京剧是个大外行,仅仅是一名爱好者,说错了,请同好批评指正。
1、京剧的舞台是京剧组成的一部分,一个美观的舞台形象,应该也包括在观众惬意的艺术享受之中。在京剧多虚拟的表演方式下舞台比较简洁。过去的舞台背景是个"守旧",包括"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守旧上绣以各种花色,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的。但它的缺点是门太小,不便于演员上下场,而且需专人为演员打帘子,由"捡场的人"换置场景对舞台形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去京剧舞台上常是非演出人员驳杂,对戏剧情绪也有不好的影响)。后来,守旧被大幕布(或称天幕)取代了,演员从幕侧上下场,"打帘子的""捡场的"、"饮场的"、"把场的"(少数情况),取消了,乐队隐蔽了,再加上"大幕"、"中幕"的运用,使得戏剧舞台形象得到很大的改进,如果有旋转式舞台就更好了。再后,有时还加上用幻灯打出的背景(例如,在音配像精粹《赤壁之战》中浩瀚长江打在背景上)配合戏剧的气氛,使观众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这些一步步的改革,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近几年来可以看到,将戏剧舞台改得空荡荡的(或有简单的造型设施),而且演出时将舞台弄得一片黑暗(例如近期中国戏曲学院演出的《杜十娘》有此情况),只有强光照射到演员的身上,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看起来很别扭,而且强光使得演员面部的化装显得非常粗糙难看(不知演员是否讨厌强光晃眼睛!)。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根据西方某种戏剧理论来的,但它将过去一片明快的舞台形象一扫而光,且有形成一种"新潮"逐渐扩散的趋势。我们对戏剧的欣赏包括演员的表演、音乐、场景、韵味、情节等等,不是光看一两个演员的,如果这也算一种"改革"",本人实在不敢赞同。虽然解放前京剧演出时,倒是也有过利用强光或色光配合阴暗的舞台的情况,那时我自己称之曰"打电光"。但这仅仅是为了配合剧情(例如悲惨的剧情)偶一为之,而不是作为经常的舞台效果的,同现在的"改革"是完全不同的。
2、京剧的伴奏音乐经历代艺术家的改进日渐丰富,使京剧音乐由单薄走向丰满,不断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和欣赏价值。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更将西方的交响乐引入京剧,应该说又再次提升了京剧的可欣赏性。但有时会造成过大的乐队就有些问题了(以交响乐为主,由京剧演员配合清唱一段,不在此列。) 。因为,乐队音量过大将唱压住,就成了喧宾夺主了;交响乐队演奏时如老是故意将音量压小,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又会造成乐队人力、物力的浪费。我想,为京剧伴奏,不要另搞交响乐队,在原有京剧场面基础上,适当增加些西方乐器就行了。现在有些剧团就是这样作的,就好。
3、随着京剧演员服装的发展,旦角的头饰似乎也逐渐丰富了,一般地说增添了艺术效果。但个人认为,头饰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剧情。富贵人家的少妇、小姐的头饰可以是满头珠翠,表现其富有,而贫苦人家的年轻女子则不宜有过多的头饰。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有的剧目,饰演贫妇的也是簪花满头,那就同剧情不合了。古语"过犹不及",也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4、"文革"时期戏剧舞台上只有几个"样板戏"主宰着,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姑且不论。"文革"后,对于剧目的上演逐渐解冻,京剧舞台重现繁荣景象,对于我们喜爱京剧的人实在是很好的福祉。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又感到,京剧的演出剧目却十分贫乏,好象是过来过去就是那麽少数的一些剧目。对于那些具有很高欣赏能力的京剧爱好者来说,就经常上演的剧目可以是"百听不厌,百看不烦",但是对于一般的观众,我们不仅要听,也需要看,需要了解剧情。如果是过来过去总是上演不算太多的剧目,再好的演出也会使人倒胃口的。在京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大师、名角都曾经编演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新戏,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说过去京剧剧目多达两千多部,其中除了一部分在"文革"中丧失了,存留下来的可能仍不在少数。通过"音配像精粹"的上演,的确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使得众多的宝贵剧目得以重见天日,使京剧爱好者们得饱眼福、耳福。大约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些新剧目,如前面提到过的。可是不知何因,好象昙花一现,再不上演了。就思想艺术水平言,它们比许多老戏好得多,如果还有些不足处,也是可以改进的,应该恢复这些剧目的演出。去冬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出台了不少新剧目,这是十分可喜的,愿这种势头能保持下去,哪怕一年能只出一两个好戏,那也是很令人鼓舞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