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街上扎堆营业的小饭馆,拐进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板章胡同,没多远就到了北京风雷少儿京剧培训学校。74岁的老校长陈秀华骑着一辆电三轮从家里赶来。走进他略显陈旧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和照片,以及参加各种比赛获得的奖杯、奖状。锦旗多是学生家长送的,照片是不同时期孩子们参加比赛的剧照、合影,陈秀华能说出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和他们擅长的行当、剧目,神情中满是自豪……
11月4日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单位举办的“戏聚北京”北京市戏曲小票友京剧大赛举办,戏曲名家与小票友新秀同台献艺,满堂生辉。参加展演的14名小演员中,7名都在风雷学戏。这些年纪4岁到15岁的小票友粉墨装扮之后,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呆萌可爱,一亮嗓、一展身段,却颇有韵味,赢来阵阵叫好。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这些小演员今后大都不会选择专门从事京剧事业,但是因为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或父母影响,京剧在他们心中便有了不一样的吸引力,所以才特别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京剧。
“孩子是姥姥带大的,导致她特别喜欢看戏曲频道,两岁多就跟着电视里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唱,再大一点便披着床单开始比划。”杨小红回忆起女儿张安洋的戏曲启蒙,至今觉得趣味十足。待孩子长到8岁,她就把女儿送到了北京风雷京剧团开设的培训学校,至今已学戏两年多了,《穆桂英挂帅》《大登殿》《霸王别姬》等都唱得有模有样。
经过陈秀华几个月的奔波,1996年7月,北京风雷少儿京剧培训学校迎来了第一批19个孩子,最小的才4岁。“有的孩子开始不愿意学,又哭又闹,家长看着心疼就领回去了,但大部分都坚持了下来,小孩子记忆力好,身体灵活,学东西快。”陈秀华说。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专业训练,学校每周六全天上课,上午练习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下午专门学唱腔。学校的老师也是精挑细选,既有京剧院团的演员,也有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老师,既教技术技巧,也讲京剧知识。20年精心育人,前后有2000余名孩子走进板章胡同,甚至有孩子每周坐火车从外地来北京学戏。
“很多小朋友喜欢流行歌曲,爱追星,但很少人追梅兰芳这样的戏曲名家。我就特别喜欢于魁智、谭元寿这样的京剧大家,唱腔特别有魅力。”小票友王爱尔说。据王爱尔的奶奶张亚君介绍,这两年,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家长和学校都意识到从小接触戏曲的孩子长大之后身体素质和气质都比较出众,带孩子去看戏、学戏正成为一种时尚。
除了专门的京剧培训学校,更多孩子接触戏曲的方式是通过逐步深入的“戏曲进校园”。在国家层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戏曲普及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小学将舞台搬进了北京长安大戏院,很多学校的戏剧社蓬勃展开。今年,北京市以财政资金确保中小学生每年看一场戏曲演出,同时,委托专业剧院创作更多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
今年8月,北京市大兴区启动“院区合作·戏曲进校园”活动,北京京剧院的专家和演员陆续走进大兴12所学校授课,到2019年,大兴全面推进“戏曲进校园”,2020年戏曲教学将在大兴中小学普惠化;海淀区今年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社会团体进入校园演出,今年上半年已召集5个专业院团进入6所学校演出;东城区开展“梨园特色学校”试点工作,让京剧实验教材进入选修课堂,支持学校组建京剧社团……各区文化馆也积极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和演出,与艺术高校结对子,建立联动机制,选拔优秀小票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在家庭、社区、文化站点。
“哪怕这些孩子以后绝大部分都不会做戏曲演员,但是通过戏曲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京剧故事里懂得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心思就没白费。”陈秀华说。这个有点驼背的老人年轻时是风雷京剧团一名优秀的花脸演员,如今不再登台的他依旧与热爱的事业相伴。每到周六,打开学校大门,孩子们一脸兴奋地跑来,喊一声“陈校长”,就是陈秀华最幸福的时刻。(记者 李雪)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