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作为京剧的重要行当之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前辈积累的宝贵艺术财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武生艺术的传承。然而,武戏演出机会的缺乏也给传承带来了限制。

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主办,上海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培训班,经过两个阶段的紧张教学,硕果初成,于1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办了结业汇报演出及专家研讨会。

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工武生,祖籍河北高阳,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他博采众长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艺术。盖叫天在《蜈蚣岭》《武松打店》等剧目中塑造的武松形象尤为深入人心,因而有“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的美誉。

独具特色“拧”着来

“一位演员以独特的音色区别于其他演员并让观众记住自己,是相对容易的;像盖老这样主要以肢体语言表现艺术个性并形成流派,难度很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盖派艺术的独特魅力。”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的话,道出了许多京剧人的心声。

盖派艺术以短打武生见长,盖叫天继承了京剧南派武生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又广泛吸收京剧、昆曲以及地方戏中各个武生流派乃至其他行当表演艺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以丰富的武打技术和大气、自然而极具美感的身段、造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盖派艺术。“盖老的表演中没有过度火爆的东西,更没有荒唐的东西,洗练而富于表现力,稳、准、狠,精气神圆满俱足。”戏剧评论家、理论家龚和德说。

具体到细节的艺术处理,盖派喜欢“拧”着来,曾问艺于盖叫天的京剧武生名家杨少春对此深有感触。“盖老的创作思维是逆向的,他非常敢于、善于创新,不少动作挑战常规,但他做出来又漂亮,又有戏。”杨少春说。而这一点,也对盖派艺术学习者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盖叫天之孙、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教授、盖派传人张善元说:“学盖派,基本功必须特别扎实,然后你走身段、做动作,展现那些独特的‘玩意儿’才能漂亮。”

盖派对基本功要求极高,而舞台上对技术、功夫的展示却又非常节制。盖叫天曾在给人说武松戏时,要求演员把很多过于激烈的翻打去掉,武松的人物动作要比武生大一点但比武花脸小一点,要用适宜的技巧展现人物的灵魂。京剧武生名家王立军说,看盖叫天的录像会发现,他并不一味追求动作之快和力量之强,反而能在武打中松弛下来,劲头儿不表现在肢体上,而是在心里。

顶着酷暑倾心授艺

盖派艺术独具魅力、内涵丰富,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培训班的宗旨正在于传承盖派艺术,将盖派艺术切实传播到全国京剧院团中去,整体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30位来自上海京剧院、青岛市京剧院、贵州京剧院等单位的演员、教师、学生分别向盖叫天之孙、盖派传人张善麟、张善元学习了《一箭仇》《蜈蚣岭》《武松打店》《恶虎村》4出盖派代表剧目并进行汇报演出。

据盖(叫天)派京剧武生艺术培训班班主任江沛毅介绍,培训班在2016年就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学员集中练功、夯实基础,然后给两位老师汇报,根据学生的条件、喜好等分组;2017年8月集中在上海开展教学,每天上午8点到12点,两位老师分别授课,下午学员自己练功。“去年夏天上海酷热,两位老师认真授课、汗流浃背,每次课至少换两身练功服。”江沛毅说。学员们学戏也相当认真,完成了本组的学习,还主动向另一组的学员切磋、讨教。

培训班的学习让演员受益匪浅。“我体会到盖派艺术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行动路线与衔接,造型的标准和美观,学起来总是感觉自己腿、手臂不够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武生教师、国家一级演员张晓波说,“盖派艺术的魅力在于神韵,老师会给我们点拨人物的心理、情感,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反应等,让我们学演起来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赵宏运跟随张善元学习多年,此次培训班又集中深造。赵宏运说:“我通过学习有了一点体会,盖派之美不仅在于肢体动作,更在于内在的精气神,要结合自身条件,把盖派神韵融汇开来。”

武戏传承演出急需常态化

培训班的教学成果和精彩的汇报演出受到专家的赞誉。“应该爱护这些年轻演员,多给他们演出机会,他们是难得的人才。”京剧名家孙毓敏的话道出了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呵护,也点出了京剧武戏演员的隐痛。

戏曲评论家和宝堂说,当下,有不少武戏演员几乎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一天三遍地默默练功、长期坚持,却很少有机会上台演出。而演出对演员的成长至关重要,其作用不是台下练功可以取代的。和宝堂说:“比如这次参加演出的来自贵州京剧院的杨炳旭,他最近之所以进步非常大,是因为培训班传授的盖派剧目已经成为贵州京剧院的日常演出剧目,多演出肯定多提高。这种有效的培养机制值得借鉴。”

正如单跃进所说,在流派创始人诞辰等特殊时间节点上安排相关演出是必需的,但作为传承机制却是远远不够的,武戏传承、演出急需常态化。幸好,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业界专家的重视。2017年,京、津、冀、沪等地都举办了主打武戏的演出,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也设置了武戏专场。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张帆表示,在一个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京剧乃至戏曲不可能恢复至历史上的火爆程度,但国家有关政策与社会各界的扶持与重视,一定会让戏曲人的坚守变得更有意义和尊严。(记者 罗群)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