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桑园寄子》,讲东晋时期,后赵石勒兴兵入侵,山西太原府邓攸携子邓元、弟妇金氏、侄儿邓方逃难。途中,金氏被乱军冲散。因邓攸年迈,无力带领两孩童赶路,又念亡弟托孤之情,毅然决定舍弃亲生之子。他将邓元绑在桑树上,写血书一封,遂背邓方而去。金氏被冲散后,行至桑园,恰遇邓元,将其救下。后一家人在潼关重逢。该剧对演员的唱、做要求都很高,是一出著名的谭派老生戏。
《桑园寄子》虽是京剧的一出经典之作,但其内容却多与史实不同。
邓攸,字伯道,历史上确有其人,《世说新语》《晋书》中都有关于此人的记载。史载他幼年即失去了父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西晋时曾在东海王司马越属下任职,永嘉之乱,被石勒掳去,后趁机逃脱。至江东,效力于东晋政权,曾任吴郡太守。
历史上的确有邓伯道舍子救侄一事,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却与《桑园寄子》大为不同。据史书记载,邓攸确有一个弟弟,但姓名不详(戏中叫邓伯俭),其弟有一子名邓绥,不叫邓方。
戏中说是石勒入侵,邓攸携眷逃难。而实际上,邓攸及其家人曾被石勒掳去,而且邓攸还被"石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并把他安置在车营中。只是因为邓攸不堪受"异族"统治(石勒的后赵是羯人政权),趁石勒过泗水,将车毁坏,携带其妻、子、侄乘牛马而逃,后又被人抢走牛马,这才发生了邓攸面对两个孩童,难以处置,舍子救侄的故事。戏中说邓妻早亡,乃是邓收携弟妇金氏逃命,也与历史不符。戏中是以大团圆作结。而历史上的邓攸不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而且一生乏嗣无后。
京剧《桑园寄子》故事主要来源于《东晋演义》,对史实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的邓攸虽然在《晋书》中被列入《良吏传》,但他的很多做法却与儒家伦理相悖。投降石勒,不能算是忠君;舍弃亲生之子,也不能叫仁爱。《晋书》的作者曾这样评价:"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戏中才增加了邓攸祭奠兄弟、桑园写血书以期他人救其子的情节,删去了没于石勒之事,并将乏嗣无后改为大团圆的结局。
戏曲是喻褒贬、辨善恶的。《桑园寄子》使人们看到了邓攸舍子救侄的高尚品德,并终于一家团圆,它不仅使邓攸的形象完美化,更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共同愿望。

(摘自 原《戏剧电影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