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呆呆地看着于魁智在《梅兰芳》中饰演的梅兰芳,我怎么也看不出于魁智是在演京戏,我怎么也看不出于魁智是在饰演梅兰芳,我只能说于魁智是在演戏。我为什么这般说,只因为梅兰芳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原型很难饰演,它带有舞台表演的痕迹,看过梅兰芳演讲的音容气貌就会明白,加上那兰花小姆指,形态千变万化,阿哟哟,谁能学象。更无况这艺术家与政客不同,政客似带着面具,而艺术家融会贯通于艺术,很真实,就更难学象了。梅兰芳的气质是梅兰芳所独有的,于魁智学不象梅兰芳。以笔者识,叫于魁智饰演梅兰芳,似文革时代高唱的“政治任务”而已,于魁智本人的真心独白,真那么喜欢扮演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笔者持怀疑态度!

于魁智演新剧,不论《袁崇焕》中之袁崇焕,《走西口》中之常雨桥,演技颇具话剧特点,颇多革命英雄气概,不论功架、造型、精气、神貌已形成一种模式,似文明戏舞台剧“似曾相识雁归来”。侧身端杯,拧脖端坐,扬右掌高升,携同伴颊转,更熟识于魁智举双臂斜成 V 型,少不得登高岗群体合集、英雄造型突出、后背红旗招展,大有电影“师长您再站高一点”摄影师的恭请等等……

这样的演技,演话剧于魁智成熟了;这样的演技,形成了习惯带回到京剧行,这就糟了。于魁智虽然演了不少传统戏,票界依旧微词甚多,多少与于这多年来的行踪有些关联,这许多年太多这类演技于晚会应酬、新剧尝试,这对于于魁智原本固守的京剧事业是福还是祸,笔者是担忧的!

京剧行出一个名角不易,真正的名角会传代的,名角产生之初,那时余人争相效仿,口碑载道,真所谓“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好生了得,方始形成一种流派。可以说,流派是自然形成的。且会载入民族文化的史册。而出一些时尚的什么星可就车载斗量了,唯只能荣耀于一时,恰似过眼烟云一般。这于魁智嘛,人们对他恭维有加,人们也对他微词叽喳,如何看待于魁智现象,笔者用了『消磨、消磨,“天才”岁月蹉跎!』于魁智称“天才”得打上引号,可是这于魁智现象,岁月的消磨,笔者觉得很值得人们冥想和思索。

从浮面现象看,于魁智很红;从浮面现象看,于魁智很活跃;从浮面现象看,于魁智似乎走在戏曲创新的最前列。可是任您怎么看,于魁智的艺术似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大量的时间消磨在无谓的晚会应酬、新剧尝试上。以世俗的眼光看很合算,以有识之士想很可惜;在许多人眼中看很值得,在笔者眼中看很不值得。在于魁智个人若觉得很舒服,尽可照直走下去,但笔者一家之言所识,于魁智做的是蚀本生意,艺术有它的独特价值。

我们可以说“文革”是扼杀天才的时代,尔今不能说是扼杀天才的时代了。在京剧行内,个别比较混得转的,顺从了尔今世风时尚,位置也爬得很高,只是“发高见”从不得体,往往惹人好笑罢了。而于魁智确有天赋,有理想,也很勤奋。惜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魁智在艺术造诣上,无法随心所欲地一路走好,这其间于魁智个人有责任。但大气侯下,就由不得于魁智了。古人云:“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由不得个人,于魁智也只好随波逐流了。

何以见得?于魁智高举V型双臂,高调恰似胡侃地唱唱,场面应酬而已,无伤大雅的。于魁智专攻新剧,化功力不少,事倍功半也,新剧未必不好,《锁麟囊》当年就是新的,尔今只能说是老的了,显然,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是于魁智居新剧于风口浪尖上,剧本是粗糙的,毋比前辈古人了,而今谁个有耐心,谁个不偷巧,所以把剧本弄得恰似行军粮、急就章;导演是外行领导内行;京剧行头儿假使混得还可以,迎合上意就象跪迎圣旨一样,本工早扔东洋大海里去了。剩下于魁智一伙,你们来罢!

剧本,粗糙。说不准东凑西抄;人物高大全,老套。似流水线下来“热滋扑烫”;导演,外行。狗屁不通充了内行;时间,紧迫。献礼、庆典、公仆的贵客到。于魁智唱京戏是他份内的事儿,面对那些不成熟的作品,该不该带髯口还活里活络,此情此景,显然,于魁智的付出很辛苦,压力也很大。真可谓“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于魁智落了个眼袋浮肿,形容见老,锐气渐消,怕已是强弩之末了。所以笔者所识,于魁智的蚀本生意是做定了。明知京戏不时髦了,明知年青人头乱摇,明知票房价值天晓得,也明知只要听话金奖不会跑,一个个桂冠往您头上套。于魁智心里真高兴?真荣耀?付出的辛苦不少,占光的面不小,于魁智是玩艺术,还是玩场面,自个儿怕弄得浑陶陶!

谈于魁智现象,论坛上有人很聪明,把于魁智与张克作比较,张克唱得也很不错,但天赋条件、“名人效应”远不及于魁智优越,张克没有的,于魁智都有了。很可惜,人生往往很奇怪,某些人生追求的东西得到的愈多,离开人生追求的理想就愈遥远。这何止于艺术。于魁智进京城,北京火车站夜宿起,他为京剧艺术有很多设想,有很高的志向。可惜,于魁智无奈只能融化在这个社会世态中,一点办法都没有。

谈于魁智现象,笔者说:任您怎么看,于魁智的艺术似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于魁智是渴望将传统的基础打得更扎实。而“形势”需要,于魁智被匆匆推上马,似乎走在戏曲创新的最前列,先锋冲出阵是退不回来的,而“后勤保障”呢?在这浮燥浅露的时代,沉积的年代太久,历史的债务太多,人们会产生一种焦噪的急功近利心态,新编戏的不成熟,让“天才”亦奈何!这对于于魁智确实让人扼腕痛惜的,这对于培养于魁智成材的师父们,不知道是何种感概了!

“天才”终究消磨于庸庸碌碌中,在时尚的怪圈中,于魁智同样无法转悠出来,怕无有时间静下心来仔细思一思、想一想,更无谈静静地读一点书,似前辈大家靠近一点琴棋书画。单凭演两三出新戏,得两三个金奖,是成不了艺术大家的,尽管而今各类大师可以叫得震天响。

纠正这世风恶俗,摘除人们头脑里陈旧的积习,谈何容易。但是,人们还是寄希望于“天才”的辉煌。至所以我们对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外加中国历代大家如此顶礼膜拜,凡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无不见解独特,绝不妄从、趋众;也无不孤心血泪,坚韧不拔。如关汉卿、曹雪芹辈。天才走过的路,于魁智无法做到。因此,于魁智有些“天才”,笔者可只能无奈地加上引号!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6年11月04日10:14:4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