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可能是近三十年来京剧市场最为低靡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期,菊坛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中坚力量,他们用努力和探索,为剧场留住了一批观众,仅管数量有限。但在之后的数年里,这批演员成长为当代京剧界的骨干,这些观众也开始逐渐扩大阵营,使京剧市场慢慢缓解。

于魁智,可能是这批演员当中最著名的一个。九十年代初,于魁智凭借清亮的嗓音和规矩的表演开始蹿红。不久,听于魁智的戏就成了戏迷的时尚。人们对他津津乐道,甚至认为他即便生在“四大须生”时代,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从一个武行,到全国知名的老生演员,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当然,和其他当代演员一样,从一跃成名的那天起,批评之声也不断袭来。喜欢他的人夸他融杨宝森和李少春的艺术之长,可谓亦杨亦李;而批评他的人责说他不杨不李,缺乏个性。但无论是褒是贬,其衡量的红线都比较高,对于魁智的实力都有所肯定。于魁智早年的杨派戏确实循规蹈矩,他的《伍子胥》、《杨家将》、《失空斩》、《捉放曹》、《乌盆记》、《击鼓骂曹》、《搜孤救孤》都很博观众的倾心,甚至一些爱好者以他的唱腔为范本进行学唱。但比起他的杨派戏,他的《打金砖》、《野猪林》更为出名,很多人觉得他演起李少春的戏来,似乎更加形神兼备。带着王帽的刘秀,成为于魁智最受欢迎的舞台形象,观众在潜意识里似乎也在认可着他在青年演员中的领袖地位。

张火丁,目前最俱票房号召力的青年演员。她独特的宽厚醇美的音色,成为戏迷心驰神往的天籁。以至于很多程派演员都在不自觉的模仿她的发音和行腔,包括夸张着她的一些特点。“清新”、“冷艳”常常用来作为形容张火丁的词汇,喜爱她的人愿意给予她一个又一个光环和美誉。张火丁的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谈资。而她的个人气质也很快代表了其流派气质,人们喜爱她的戏,也喜爱她这个人。迷恋她的内敛、含蓄、缅腆,欣赏她的敬业、创新,并宽容她的不世故。少言寡语的张火丁却让人体会到了某种真诚和可爱,她的个人魅力和深居检出的生活,更让人产生不少距离的美感。张火丁的传统戏《春闺梦》、《锁麟囊》、《荒山泪》每演必是满坑满谷,而她改编的古装戏《白蛇传》、《嫦娥》也颇受青睐,她的现代戏《江姐》、《祥林嫂》也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他可能是当今演员中“三并举”做得最好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对她的艺术水平侧目。

于魁智和张火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在艺术上兼流派之长。不论是于的“宗杨学李”,还是张的“程腔张韵”。他们的探索都是由自身的条件出发,扬长而避短,逐渐显露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特点。其实,这正是很多艺术大家都走过的道路:张君秋之于“梅、尚”,李少春之于“余、杨”。后来的马长礼之于“杨、马”,杨荣环之于“梅、尚”,李维康之于“梅、张”,尚长荣之于“侯、袁”等等。虽然他们并非每一位都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流派,但他们却至少使本流派的样式更为丰富,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孟广禄,当代最红也争议最大的花脸演员。虽然他在艺术上的个性伸张,并没有以上的于、张那么成功,但他在舞台上一丝不苟的火爆表演和台下笑容可掬的亲切形象,还是赢得了不少人气。当每次台上主持提到孟广禄的名字,台下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唱完一段肯定是无法令人解渴的,不翻场观众就会不依不饶。孟广禄的唱反裘派之内敛遒劲,而显得张扬痛快。人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一个花脸拧眉怒目的样子,更想听到震聋发愦的金钟之音。有人说孟主要是学方荣翔,但方荣翔舞台上的儒雅清丽却并未在孟广璐的身上得以体现。孟广禄的咬字极狠,少有松弛灵动之处,更愿意把腔唱满唱足、唱得不留余地且剑拔弩张。这与裘盛戎的求“味儿”和方荣翔的求“美”都大相径庭。孟广禄的优点很突出,他的脸谱十分精细美观,深得其师作风;他的功架也很圆满,舞台形象挺拔而且生气勃勃;他的表情也很到位,注意了眼神的运用。这些一下子使他在形象上超出其他同行很多,占得了先机。

当然,还有张建国、朱强、宋小川、李胜素、王蓉蓉等……

在近十几年,这批演员成为梨园的繁枝大树,是她们使几个主要流派的声音得以延续和发展。无论他们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有怎样的影响。都已为京剧史书写了值得称道的一笔亮色,而这一笔在这个时代则显得越发可贵。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7月20日04:57:3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