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场演出,票房近100万,上座率达到100%,这个成绩可谓不俗,甚至可喜, 能有此佳绩的怕是"舶来品"或"外转内"的俏货吧。非也,它是纯粹土生土长的 京剧,这是第一个没想到;能卖出这么好价钱的戏既不是经典名剧,也不是现代样 板,更没有太大的重量级人物出场,它只是多年未在北京舞台露面的京剧连台本戏, 说白了,就是舞台上的连续剧---《宰相刘罗锅》,这又是一个没想到吧!
说"刘罗锅"是个票房"炸弹"并不过分,去年它举着贺岁大旗一登场,即以 30场150万元票房使贺岁戏曲深入人心,今年还未演完就以14场百万进账又往前跨了 一大步。其实,刘罗锅放的这颗卫星我们都早该想到,它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事儿, 也没祖传秘方,只是一下子把住了观众的脉,把故事讲到百姓的心坎儿上,菜一可 口,谁还在乎多花点钱。"刘罗锅"的成功首先在于故事,同名电视剧的成功让 "刘罗锅"家喻户晓,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观众们倒要看看如何处置,可以说故事 的延续性是它成功的基础。
细究起来,"刘罗锅"的大红大紫也得益于并不被人看好的戏曲这一载体。虽 然京剧在节奏、手段等方面看似落后于时代,但它亦有独到之处---简单,故事 情节简单,一本戏就讲一个故事,甚至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可加上唱、念、 做、打、吹、拉、弹、唱,就不一样了,精了、细了,观众也就爱看了。再者京剧 可以以不同人马演绎同一件事,换人是又一法宝。你看,一二本是一套,三四本换 得更勤了,三本一套,四本一班,演员流派不一样,唱腔、表演各不相同,就像做 菜,同样是炖肉,猪肉、牛肉的味道能一样吗?"刘罗锅"三本里皇上是老生演员 朱强,四本里是小生江其虎和李宏图,行当都变了,这点可是电影、电视比不了的。 再有,刘罗锅已是改良后的京剧,不但节奏快了,还有时尚的现代语汇加入,而且 是个喜剧,不但好看而且好玩,这就更有人缘了,难怪剧场里多了不少年轻人,也 时时爆出笑声。
仔细想想,"刘罗锅"用的并不是什么新招术,只是把多年不见的连台本戏端 出来,里面放进新故事而已,可就是这个"瓤"抓住了观众,多少创作者百思不得 其解的"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喜剧"这一问题,在"刘罗锅"面前不算事,他几 句玩笑,几番斗智就引得老老少少为之痴迷。
"刘罗锅"的成功不但给京剧找了又一个新出路,也给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者 们以启示和经验,只有摸准了观众的心思,才能创作出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赢得 市场,就像产品一样,小轿车在城市里才有市场,拖拉机只有在田野上才发挥作用, 销路找对了,才不愁市场。这个法则对于艺术产品同样适用,《宰相刘罗锅》就是 找好销路的受益者。 北京青年报 卢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