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与大力支持,京胡演奏家陈顺明、月琴演奏家陈顺利、吉他演奏家及配器卜徐忠等组成“新京剧音乐编辑制作部”,埋头探索、精心打磨历时三年,近日终于推出采用现代电声音乐合成录制的、含30首左右戏迷们耳熟能详选段的《京剧唱腔选集》CD。
陈氏兄弟和卜徐忠之所以齐心协力,不计成本地以个人前期投入,启动此一京韵新曲实事项目,均出自他们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皮黄音乐魅力的深深热爱。笔者曾于半年前在《弘报》撰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德国政府和公众近年中一同携手,多方采取措施,挽救本民族古典音乐与歌剧为例,当可作为当代振新我国京剧艺术的有益借鉴。著名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与时俱进,多元发展,竟自创将几十首古典名曲制作成手机铃声在网站上销售,既争取到广大年轻一代乐迷,普及了古典音乐,又增加了乐团收入。说明现代化数码电子科技手段与互联网高速公路,给任何门类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弘扬发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美好前景。也为一切有志者有心人,如陈氏兄弟及其合作伙伴的实践成果,提供了恰似幼苗能成长为根深叶茂的绿色沃土。
回顾走进新历史时期的廿余载以来,用电声乐器、大型民乐或交响乐等各种新形式手段,来加强京剧音乐表现力、延续京剧艺术生命的创新尝试,应该说从未停止。然而由于参与者,或不具备丰厚的艺术积淀,或缺乏周密的市场预测,或夹杂功利性的浮躁心态,不少成品包括某些名噪一时的所谓“大制作”,皆得不到广大观众的欣赏认同,而成昙花一现、过眼烟云。笔者多次玩过卡拉OK,由架子鼓敲打节奏、高分贝的“电声京剧”,只能给现代摇摆舞当伴奏,皮黄原味荡然无存,实在令人无法紧密配合,张口演唱。那么这些剧目与音像作品的出笼,从审批运行、投入机制而论,往往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痕迹,可见有权拍板者,很少是具专业目光、能负责到底的资深内行。如此,打造出来的京剧或京剧音乐,很难做到移步不换形。仅成为某些人头上的光环、手中的玩偶,就是必然结果。严格说这类貌似京剧的畸形儿,其灵魂与京剧无丝毫关系。
《选集》里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迎来春色换人间”等选段,让传统与现代新老元素交相辉映,力图雅俗共赏,回归京剧本体,使听众易懂接受,琅琅上口。陈顺明在多年京胡演奏实践中,逐渐觉察到西皮、二黄两种不同旋律的表达意向,故而采用同一段子西皮二黄两声部同时演奏的新方法,听来别有意趣,耳目一新。就使得尊重继承传统,挖掘前辈遗产的老课题,总是富有积极的新内涵。相信这套凝聚着编创者心血的音像新成品,通过中小教育系统在学校普及推广,将充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的内容,在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让国粹艺术的京剧薪火得以绵绵相传。
2006年4月11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