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舞台上风华绝代的佳人,他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有着睿智的眼神、清醇的声音,他既古典又时尚、既儒雅又清新,他就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幼子和衣钵传人——梅葆玖先生。

学艺登台

梅葆玖先生的曾祖梅巧玲是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十九世纪著名京剧演员,兼演青衣花旦。他的祖父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他的伯祖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音乐家,长期给京剧大师谭鑫培伴奏。他父亲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他母亲福芝芳是满族人,是梅兰芳先生的贤内助。他大哥梅葆琛、二哥梅绍武都没有从事京剧专业,姐姐梅葆玥唱老生。他是家里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梅葆玖先生出生在1934年的上海,正是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个爱国艺人,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的年代。梅兰芳先生将幼年的梅葆玖先生送到法国天主教办的震旦大学读书,学习法文、英文、神学,受的是洋化的教育。梅葆玖先生至今保持着很高的外语水平,与外宾无障碍口语对话,身上有一种“洋范儿”。

梅兰芳先生当时在家中为徒弟授艺,梅葆玖先生耳濡目染,备受熏陶。梅兰芳先生见梅葆玖先生长得像他,而且有嗓子,认为有这方面的天分,便延请王瑶卿之侄王幼卿为其开蒙,并请陶玉芝、朱传茗、朱琴心等分别教授武功、昆曲、花旦等。

梅葆玖先生10岁开始学艺,11岁初次登台,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三娘教子》中薛倚哥。梅兰芳先生指着一尊木头小雕像让他拜,说算是入门了,他说:“一个小木头人,让我拜什么?”父亲说:“什么木头人?那是祖师爷,快拜!”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梅葆玖先生十五六岁时,梅兰芳先生开始亲自手把手指导并示范,系统地为他传授《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门精品。梅葆玖先生17岁参加梅兰芳剧团对外公演,初涉舞台时,梅兰芳先生亲自为他把场。梅剧团到外地演出时,每到一地一般由梅葆玖先生先演三天,再由父亲登台。1956年,梅葆玖先生随父亲率领的中国京剧艺术团访日,演出了父亲亲授的《天女散花》,引起了不少老观众对1919年梅兰芳先生访日演出《天女散花》被称为“梅舞”的追忆。

梅葆玖先生有时还为父亲配戏,父子同台合演《游园惊梦》、《金山寺》、《断桥》、《穆桂英挂帅》等京昆剧目。昆曲《游园惊梦》里梅兰芳先生演杜丽娘,他演春香。他是学青衣的,第一次排时,两个人出来都是款款的,父亲有点耐不住了,说:“春香是贴旦,你这两步不能这么走,你那样不是俩杜丽娘了吗?”接着脱了上衣说:“我给你走一个《闹学》春香的出场,你自己好好思考吧。”走了一个完整的贴旦的出场。梅葆玖先生后来笑着回忆说:“我一看,真的看傻了,真好,没法学!”昆曲《金山寺》和《断桥》里梅兰芳先生演白娘子,他演小青。梅葆玖先生说:“与父亲同台演出更是受益匪浅。同台演出时他完全是在示范,也是带着我们演。他在演出时,我一直在看他的眼神和身段。”《穆桂英挂帅》首演时,梅兰芳先生饰穆桂英,梅葆玖先生反串武小生演文广,本工老生的姐姐梅葆玥反串武旦演金花。戏中有文广、金花恳求穆桂英准许他姐弟进京打探军情时,姐弟摇动着母亲穿的帔巾衣袖,连呼“妈呀,您就叫我们去吧。”父亲扮演的穆桂英,面带微嗔,却又不忍逆爱子之求,在台上念台词的语气就跟家里在跟儿女说话一样。真儿真女一起上台演出,在台下是父子,在台上就变成母子了,很有意思,也是一段佳话。

赓续梅派

1961年梅兰芳逝世后,梅葆玖先生挑起了梅兰芳剧团担子。1994年纪念梅兰芳百岁诞辰之际,梅葆玖先生把许多梅兰芳先生在世时陪演的一批前辈和人才团结在他周围,重建梅兰芳剧团。建团时,梅葆玖先生倡导把几十年不见舞台的《太真外传》重新改编,演出了一天演完的全本《太真外传》。2001年,根据《太真外传》改编的《大唐贵妃》上演,梅葆玖先生在交响乐和合唱队烘托下,在最后一场戏中出演,并演唱主题曲《梨花颂》。2013年,梅葆玖先生作为艺术指导,授权中国戏曲学院,率领弟子演出了根据《太真外传》改编的京剧《梅兰霓裳》,梅葆玖先生将这个在高端的平台上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作品称为“划时代的京剧革命之作”。从《太真外传》到《大唐贵妃》,直至《梅兰霓裳》,梅葆玖先生保留了梅派的经典,观众无不被那种深入骨髓的梅派艺术的美感所震撼,就连最挑剔的老观众都不得不感叹:“还是梅派!”

梅葆玖先生唱腔“熔王、梅于一炉”,“用心演唱”,用嗓立音、音域贯通、流畅性等方面有突破,念白的音乐感也有了切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梅葆玖先生在唱和念方面事实上已超越前人,“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先生说:“用最适合自己声音条件的方法去演唱。”不折损嗓子这个乐器的使用寿命,让嗓音延年。“文革”结束后,已十年不唱戏,离开舞台的时间比他父亲多一倍的梅葆玖先生居然三个月就把嗓子给吊出来了。梅葆玖先生由于非常注意各腔体的联合共鸣,演唱时就像打开了一套多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他声音质地非常紧致、集中,密度高、力度大,有金属质感,是现实版的声如裂帛、响遏行云,但音色又很柔和,毫不刺耳。有一根钢筋柱子做的芯,很坚挺地立在里面支撑着,但表面又像天鹅绒一样温润华美,像缎子一样柔和圆滑,用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的音色包裹着核心的音质。梅葆玖先生大胆尝试与时代契合的表达方式,将中国民族音乐、西洋管弦乐等元素与京剧融合。2007年由中国爱乐乐团伴奏的《太真外传》、《贵妃醉酒》发烧唱片在保持梅派唱腔精髓的基础上,用更为现代的方式演唱。某种程度上,时年73岁的梅葆玖先生已代表了中国戏曲声乐的最高水平。

梅葆玖先生善于用身段、表情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有一回他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太真外传》,“金盆捞月”之后那嫣然一笑,到了一种“妙境”,在场很多二十岁上下的小姑娘怎么模仿都不得其法。《凤还巢》的“偷觑”这段戏中,梅葆玖先生用细腻的表情、玲珑的眼神、瞬息转变的手势、灵活巧俏的身形,恰到好处地把闺阁少女受到自己平时所受教育的约束,但又好奇、又充满期冀的复杂心态,表达得细致微妙,充满了灵动之感。那种梅派活的灵魂,如果不是亲眼得见,是很难想象的。

文化传承

梅葆玖先生重视培养梅派艺术的继承人和接班人,对待学生循循善诱,传道授业,培养了魏海敏、李胜素、董圆圆、张晶、胡文阁等梅派后学,弟子遍布海内外,活跃在当代京剧舞台上。梅葆玖先生看来,戏曲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艺术,一旦入门,必须有一颗诚心,要把戏曲当作一辈子的事情去做,而不能把它看成争名夺利的手段,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大家。

梅葆玖先生认为,学梅派需有文化做根本,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他认为在表演有文化内涵的剧目时,更需要做足功课,一再强调:“要从文化层面来研究我父亲的艺术。”梅兰芳先生立足于深厚文化底蕴,才成就了梅派艺术,梅派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梅学”也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梅葆玖先生说:“我父亲那年代,那么多专家,做了那么多有历史意义的研究工作,齐如山老先生那时候就写了不少。应该说,我们现在抓传承、搞研究已经不是太早了,真的,好多围着我父亲多年的老先生,已经都已相继不在了,能够回忆起来的人越来越少了。咱们戏曲方面有功力的专家,应该赶快通过研究把梅派艺术规范拿出来。”

梅葆玖先生说:“我觉得实际上京剧本身就是文化,因为他描写的都是过去各朝代的历史、故事、传说,不外乎体现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真善美。看京剧不单单是听一出戏的问题,而是通过听戏能寻到传统文化的根,传承传统美德,陶冶自己的情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人。如何把戏唱好,把人物演好,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文化问题。必须让他们从了解中国文化做起,这样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我父亲的中和之美跟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这是2000年10月28日晚笔者在上海第一次跟梅葆玖先生见面的时候,他对笔者说过的话。时隔十几年,言犹在耳。梅兰芳先生跟孔夫子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不是梅兰芳先生跟孔夫子的关系,是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脉。正如梅葆玖先生所说:“归根结底,还是文化。”

“不务正业”

梅兰芳先生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时尚的东西也要看。梅葆玖先生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兼容并蓄,兴趣也相当广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务正业”。小时候,梅葆玖先生最高兴的是做纸飞机模型和修理、组装收音机。他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先生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前卫。

梅葆玖先生年幼时,就喜爱西洋音乐,反复聆听父亲由欧美带回的各式唱片,听歌剧、交响乐甚至是流行音乐。梅兰芳先生常常指点儿子:“你听,人家这个女高音,音有多准!唱得多好!”梅葆玖先生说:“那唱机都是大喇叭那种的,我挺天真的,想钻进喇叭里面找人,怎么看不见人呢?”

梅葆玖先生是资深的音响发烧友,对音响的器材、品牌了如指掌,与专业人士纹枰论道。他曾经长期钻研录音技术,还为父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演出实况资料。在“文革”期间,梅葆玖先生不能上台,改行在后台做了多年的舞台音响效果操作工作,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道。当时有人说:“我团的效果很差,要有梅葆玖那样的技术,就解决问题了。”梅葆玖先生回忆说:“《沙家浜》里的那一枪就是我放的。”如今梅葆玖先生北京的家里还有一间专用视听室,音响设备先进,堪称国际一流水准。

梅葆玖先生喜欢各式的交通工具。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呼啦啦地骑一辆摩托车上街拉风。他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上世纪80年代父母都离世了,他才去考车本。考的是卡车本子,在大兴郊区练车,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先生,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出门亲自开一部VOLVO是梅葆玖先生的生活习惯,他曾骄傲地说:“开了这么多年的车,我一直保持着零违章。”香港朋友的私家飞机,他一开就是半小时,还嫌不过瘾,表示很想试一试波音747。为此,海南航空还专门将他请进了客机驾驶舱。如今,家住东四附近的市民仍然能有机会偶遇年已八旬的梅葆玖先生亲自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

梅兰芳先生常常带着全家到电影院看电影,还学跳时髦的舞蹈。梅兰芳先生出国交流前,特意请了一位英国老师来教跳舞,说:“在国外,跳舞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必须会跳。要是人家小姐到你面前一鞠躬,你说我不会,那多丢人!”梅葆玖先生后来回想父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梅葆玖先生还喜欢看电影、摄影、养猫。直到现在,梅葆玖先生卧室的床头还挂着笔者为他拍摄的大幅剧照,当时梅葆玖先生还对照片的构图、光线、色彩以及胶片照片冲印放大后的质感给予专业的评价。梅家二楼的木门上留了一个供小猫进出的口,门上还曾贴着这样一张梅葆玖先生亲笔写的纸条:“注意!当心小猫!”梅葆玖先生说:“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

永远年轻

2014年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那年梅葆玖先生也已整整八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不减当年,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永远年轻”!问起年轻的秘诀,梅葆玖先生笑笑:“多吃苹果,多睡觉,少生气。”从古到今,如此高龄仍能上台演出的旦角演员殊为罕见。问起如何保持艺术生命七十余年常青不衰,在梅葆玖先生看来,除了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多种爱好丰富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和舞台演出:“退休在家当老太爷确实很舒坦,但用不了一两年走路就得拄拐了。人得活个精气神。”

(本文作者池浚: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摘自《京华时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