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许多前辈都知道,有三位熟知京剧,精通京剧的人,有什么不清楚的事,向这三位请教,立等可知。而且有问一答十的收获。于是大家爱称这三位为"活字典"。这三位之一, 便是本文要介绍的老戏剧家潘侠风先生。另两位是翁偶虹与景孤血。三位如今都已经仙逝,在世之时是过从甚密的好朋友。潘侠风自青年时代就自己办报刊发行。过去有名的《游艺画刊》、《国风画报》、《游艺报》,以及《观察》、《旧剧集画》杂志等一些京剧书刊,都是他主编的。翁、景二位为他邀的撰稿人。这三位密切合作,为京剧事业出力极多,贡献非小。这篇小文重点介绍潘侠风先生。
一、从"反动文人"到革命干部
潘侠风,原籍北京通县,1914年农历三月初七降生。自幼喜爱京剧,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对京剧甚为熟知,而且像内行一样练武功基本功。由于练就一身武功,能翻能打,向京剧著名科班富连成中"连"字辈的武花脸名角骆连翔学习武花脸戏,因此与富连成科班极为熟悉。他自己以其名字中间的"侠"字,为所组织的"票社"取名为"群侠社"。也学习旧时培养京剧学员的科班,凡人此社者,名字中间都改用"侠"字。这个"群侠社"共有20余人,各行当人材都有,不断在"富连成"科班使用的广和楼(戏院)彩唱大戏,有时还借用富连成的人助演。他在《白水滩》中扮演青面虎,工架优美、开打利落,能翻跟斗,很受内外行观众赞扬。中学毕业后,他便在北京、天津办戏曲报刊,成为旧社会办戏曲报刊的权威人士。旧时有"南张北潘"之说,"南张",指的是在上海办《立言画刊》等的张古愚,"北潘",指得便是潘侠风。 新中国建立后,"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把潘侠风列为北方报界反动文人之首。名单中他是头一个。因为旧社会的报人,很多是吃演员喝演员的恶棍,名曰"吸血鬼"。演员每到一地,得先拜望他们;逢年过节也得送礼。给了他们好处,便在报刊上大为吹捧;不给好处,便在报刊上无中生有,造谣中伤。无论在国民党时代还是日伪时代,都有仗着官府势力坑害演员的。负责"镇反"的人觉得潘侠风既在报界享有盛名,定然劣迹不少。但是经过多方审查,竟然没有发现他的劣迹和民愤。有关人士都说:"潘侠风,人如其名,确有侠义之风。" 潘侠风在旧社会虽然名噪一时,到处受人敬重,但是从不讲修饰,一向穿中式衣裤,着布鞋。没有人见过他西服革履的时候。他应邀到某些大场合参加活动,有时门卫见他寒酸,竟不让进门。最后主人来接,门口的人才知道:"这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对待男女演员一向以礼相待,从无敲诈勒索之事。几乎所有演员都视他为好友。而且很多人说:"他所办刊物,从不为当时政府涂脂抹粉。日伪时命令他宣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他以戏剧报刊,搁不进政治内容为借口,从不刊登。当怒恼有关方面时,他再托人送礼,讲情;最后还坚持 不登!经过再三审查,拖了一年之久,证实他确实毫无劣迹,于1952年安排他在宝文堂书局做剧本编审负责人。从"反动文人"成为革命干部。其后又转到通俗文艺出版社做主任编审。一直很受器重。
二、从编剧本到编《京剧汇编》
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健全起来。领导文化工作的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改为北京市文化局。在文化局里,负责戏曲行政的为"戏曲科";负责戏曲艺术的为"戏曲编导委员会"。当时中央下达"发掘传统,抢救遗产"的指示。为此戏曲编导委员会确定从各方面搜集老戏本子,编辑一套包罗所有收集到的老戏本子的《京剧汇编》。一时考虑不出能胜此任的人选,后来有人提到这位谙熟京剧的潘侠风。经过几次交涉,终于1957年初,把他调入戏曲编导委员会。
搜集剧本,想来比较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如果只靠着存有老剧本的演员和爱好者送,当然容易;但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够一定的数量。这就要靠知道有什么已失传的老戏,然后向与此有关系的人了解,请他们提供线索和帮助寻觅。剧本收集来之后,还要校正其中的错别字和讹传词。虽说尽量保持原样,也还得适当地剔除荒诞、淫秽内容和词句,把不通顺的文词稍加润色。没有丰富老戏知识的人,是无从下手的。 即使潘侠风,也遇到过一些难题:比如《打棍出箱》前边"问樵"一场,范仲禹向樵夫询问葛登云的住处,樵夫告诉他:"看前面黑漆门楼,八字粉墙,那便是葛府"。谁都知道:大门可以漆成黑的或者红的,整个门楼绝不能都漆成黑的或者红的。这可能属于错别字或讹传词,可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无从提起。经过多方询问,才在老演员刘盛通那里弄明白。原来 其中的"黑漆",为"合脊"之误。因为念白上口"黑"与"合",同读为"赫"的音。两条脊合在一起的门楼大了一倍,与门前八字分开的墙,都说明有气势。
自从1957年潘侠风到任,到1965年"文革"开始,这8年里,他共编辑《京剧汇编》109集,包括477个剧目。还有许多待编的老戏本子,为免遭"破四旧"之害,暂时封存起来。这是潘侠风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大贡献。(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