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苏泰州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总有京腔京韵飘进耳朵里。有时是音响里传出的,有时是戏迷们在自拉自唱。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人学戏唱戏的兴趣格外浓。
市区东城河边有一段回廊,绿阴环抱,临街望河,虽处闹市,却别显清静,是京剧戏迷票友聚会之地。每天下午,戏迷票友三三两两相继而来,胡琴自备,茶水自带,你来一段《醉酒》,他来一段《起解》,一板一眼,极其专注。有时也先后唱同一个段子,一比高下,颇似打擂。这时,免不了要相互“抬杠”。尽管如此,却没有红脸的,末了照样鼓掌、喝好。
泰山公园里也有个京剧角。起先,是几位票友晨练之后在此吊吊嗓子。后来,唱的人便多了起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不少原来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老人、青年,只是在此听出了味道,上了瘾,便择了行当学唱起来。
一位老大妈说,她原来是在京剧角旁边的空地上练扇子舞的,抵不住京胡琴音的诱惑,常来看热闹。一次,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她开口唱了段样板戏--《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当时有些词记不起来,还生怕别人笑,可操琴的师傅和听众却没笑,反倒为她提词。她由此信心大增,现在唱了一年,也能唱一二段梅派戏了。学唱京剧后,仿佛人也年轻了许多。
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曾说:“泰州的观众忒灵,喝彩都在戏眼上。”泰州票友玩得深,钻得精,确实名不虚传。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中国京剧胡琴“四霸王”的李慕良、赵济羹、卢文勤、马光和,有两位起初是泰州琴票。一位是梅兰芳的琴师卢文勤,一位是新疆京剧团首席琴师马光和。80年代,江苏省曾搞过两届京剧唱段卡拉OK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马秀珍、李萍都是泰州人。现在,泰州的京剧票界比起当年来,依然“高烧”不退。学京剧、唱京剧的人比过去更多了。在市区工人文化宫一间活动室里,笔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演唱,有板有眼,合度到位。一打听,老人叫陈棣卿,原在一家企业当厂长,退休后才学唱京剧。他指着周围的几位老人说,以前他们都不会唱,现在耳濡目染,都成了“有资历”的票友。还有位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学唱须生已有十来年的历史,在票界很有名气。另一位叫徐少萍的票友,是唱老旦的,曾在江苏省京剧演唱大赛上获过一等奖,被新加坡一家京剧社看中,邀其到新加坡传授京剧去了。
据泰州市梅乡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的顾启炎介绍,这里有一批关心群众性京剧活动的热心人。早在10多年前,老干部阎必发就四处奔走,筹集经费,组建了业余梅乡京剧团,让众多戏迷圆了多年的演出梦。一些原泰州京剧团的退役演员参与票友活动,也使票友活动有了质的提高。眼下该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下设6个分会,戏迷遍及四市二区的城乡。
近年来,全国一些重大的票界活动也都放在泰州举办。首届全国高校票友演唱大赛在此举行,首届"全国京剧票友万里行"把泰州作为会师祝捷的终点站。梅葆玖、耿其昌、李世济等京剧名伶也都把到梅乡演出,会梅乡票友当做乐事。新加坡平社京剧团慕名而来,与泰州票友多次联欢。泰州群众性的京剧活动十分活跃,参与者和欣赏者的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泰州市在加紧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京剧的普及教育,一些中小学增设了京剧课,真正做到了京剧从娃娃抓起。(钱新明,《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