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个一工程”戏剧入选作品,涉及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近年文艺创作的成果,其主要特点是弘扬、讴歌时代精神,重视现代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力求整体、和谐、统一,创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强化观赏性和审美效果,关注、追求艺术创新,经验值得很好总结。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也都会崇尚自己的英雄。讴歌自己的时代和拥抱自己的英雄,是一个艺术家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的真诚表现。家喻户晓的歌剧《江姐》久演不衰,移植到京剧舞台依然震撼人心,每当我们听到“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旋律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江姐,想起在新中国的曙光中英勇牺牲的这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像“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表现了共产党人理想的境界、坚强的意志和磊落的胸怀。她既是真实历史的人物,也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象。现代舞剧《闪闪的红星》,是近年舞剧舞台上真正“闪闪的红星”。那情意深深的歌声,那行云流水般的竹排,让我们陶醉。小小的红星,是潘冬子精神寄托的力量,追求理想的信念。它以丰富、现代的舞蹈语言,讴歌了苏区少年革命者潘冬子英勇、机智、执着的斗争精神。《风驰瑶岗》头一次以史诗性的场面,撩开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一幕。富有创新意识的音乐话剧《桃花谣》,浓浓诗情融贯全剧,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概,反映了当年新四军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以史为鉴”的历史视角,借镜观形的歌剧《沧海》、京剧《瘦马御史》,以及《党的女儿》、《母亲》等剧目,都拨响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一个时期的创作繁荣与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看现代剧目创作的状况。提倡创作现代剧目和社会关注的题材,无疑是艺术家的一项重要职责。话剧《风驰瑶岗》和《桃花谣》填补了反映那个历史时期戏剧的空白。歌剧《沧海》以“康熙统一台湾”为历史背景,毫无疑问蕴含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样,《瘦马御史》里所折射的历史教训,依然令当代人深省。
舞台的二度创作是不能轻视的一环,整体的、和谐的、统一的舞台形象,仍然是一条重要的审美标准。二度创作既不是简单的演绎、图解戏剧的文本,也不是外在的包装。舞剧《闪闪的红星》所采用的当代感、表现性极强的舞蹈语汇,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手法,刻画了潘冬子的成长历程,可歌可泣更可爱,震撼人们心灵。歌剧《沧海》和话剧《风驰瑶岗》中所展示的以大江、海峡作背景的舞台场面,气势恢弘、壮阔,又充满象征的色彩,为戏剧思想的外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笔。京剧《江姐》、《瘦马御史》在相当成熟的原作基础上,再加上浑厚、精深的京剧艺术表现力,使整体演出有了新的提升。舞台演出直面的是观众,尽力增强它的可观性,尊重观众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得到观众的青睐。有的展演剧目之所以有久演不衰或被多向移植,是与顺乎艺术规律,充分展现整体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我们常常会想起恩格斯的这句经典性名言,既要席勒化也要莎士比亚化。用在我们今天的舞台上,仍没有过时。
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永存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性的戏剧作品,舞台上的情节有时候往往被我们健忘了,但其主要的几个人物却可能长存于我们的脑海。如江姐的形象已经经过了长达四十年时空的考验,被观众普遍认可,她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境界,已铸成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潘冬子的形象也没有成人化地去拔高,去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从少年的视角,塑造了一个纯情、稚气、栩栩如生的形象。话剧《风驰瑶岗》,浓墨重彩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群像,力求在形象创造上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结合,也将普通的人性、人情及人道的精神相糅合,使塑造的人物更亲近生活、更贴近广大的观众群体,永葆其形象的魅力。因此,不竭尽全力地去塑造人物,是艺术家的失误,也是舞台艺术的致命伤。当代的一些剧作家,在把握题材与形式、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上往往顾此失彼。或者切近功利,掺杂了较多的非艺术因素;或者浮躁,有意识地、人为地做“秀”,来显示自己的不落窠臼的所谓的“前卫”。而不愿在创造人物上更多付出。无意于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是属于创作者的悲哀。没有人物形象的创造,便没有真正的戏剧。
舞台贵在创新。关注艺术的创新,是艺术家的可贵追求。音乐话剧《桃花谣》的创新意识是显而易见的。一曲《桃花谣》让人倾倒,让人心醉,让人蓦然回首又见到桃花姑娘,听到她的心灵呼唤:“心上香,梦中缘,千万里剪不断,朵朵都是女儿红,盛开那一年一年。”该剧是新四军战略转移前夕,在云岭山中的桃花潭边,当地姑娘桃花向某连文化教员沪生倾吐了爱慕之情……从而引发了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里,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挚、曲折且美丽的爱情故事。舞台上没有采用常规或传统的手法去叙说这个故事,却用撩拨心弦的“音乐”语言,以朗朗上口的江南歌谣来贯融,如歌似画般地讴歌了桃花、沪生等革命者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操。以这个表现手段作为舞台创作的切入口和锁定自己的创作坐标,是富有创造性的。
创新是开掘,是深化的表现“戏核”、更好地与观众相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卖弄噱头,故弄玄虚,与观众捉迷藏。否则创而不新,或者会误导观众。移植在京剧舞台上的《江姐》、《瘦马御史》,在唱腔上既采纳部分已被观众认同的旋律,但更发挥自己字正腔圆、丰富多彩的优势,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和更有力度。这里的创新显然是与传统相结合的,不是盲目地另辟蹊径,是成功的借鉴。
戏剧舞台已迈进新世纪的门槛,已展示出自己的生命力。这些剧目不能说已至臻完美,它们还有待于磨练和提高;但它们展现了我们舞台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和未来的价值取向。江总书记在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指出,要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认为同样也是戏剧文化发展的方向。前程是壮丽和美好的,但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 《人民日报》 (2001年09月23日第四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