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今晨辞世,享年97岁。被誉为“武生泰斗”的王金璐带走了众多的武生技艺,他的离去是京剧武生行不可弥补的损失,也让人们对一直不受重视、状态低迷的京剧武戏充满了忧虑。

功底坚实 戏比命大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出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该校培养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王金璐在“和”字班,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工武生。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名噪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王金璐曾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后因伤辍演,1978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1990年本色出演电视剧《武生泰斗》,轰动一时。王金璐青年时期嗓音高亢洪亮,武功功底坚实,特别是腿功尤为突出。他表演注重深刻细腻的内心刻画,务求神似,充分展示京剧武生的美、帅、冲、脆、稳、准、狠、险等特点,是公认的文武老生。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既吸收了“麒派”贴近生活的演技以刻画人物,又从“马派”表演中汲取营养,使台风和身段大方飘逸,寓文于武,别具一格。代表剧目有《挑滑车》《长坂坡》《战宛城》《八蜡庙》《汉津口》《走麦城》等。

“师父是个很纯粹的人,他就是爱京剧艺术,甚至连做梦都在背戏词、做动作。”王金璐的弟子、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赵永伟说起这样一件事,师父年近80岁时在长安大戏院演《挑滑车》,高宠挑车力竭时的“摔僵尸”动作,按梨园行里的老规矩,高龄演员是可以“偷一手”(简化动作)的,演出前他夫人也叮嘱过他,但演出时他还是照摔不误,全场观众一齐“呦”了一声,紧接着爆出雷鸣般的喝彩。事后,师父说,观众们来看戏,就是看真功夫。赵永伟深有感触地说:“师父一直活在戏里,有人说戏比天大,我觉得师父是戏比命大。”

和蔼可亲 课徒传艺

王金璐为人谦和,待人亲切,对学生、徒弟总是倾囊相授,不光传授京剧技艺,还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完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说,他当年一入学,就是王金璐老师教他们,常常是师生一起练功,手把手教。“我们练完功,老师就带我去食堂吃小炒。食堂里做饭的孔师傅一见就说,王先生又来了,又给孩子加餐来了。老师就说,加点儿‘钢’,来两个荷包蛋。”周龙哽咽地说,“我虽没有拜过师,但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战宛城》是一出武生、武老生“两门抱”的传统骨子老戏,也是王金璐的拿手好戏。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杜鹏专场演出时,93岁的王金璐不仅多次把这位弟子叫到家里去说戏,还在排练和正式演出时亲自到场把关。“师父经常叫我们到他家里来练功,他家的地砖都被我们踩坏了。”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陈刚1990年曾与王金璐一起拍过电视剧《武生泰斗》,他说,在戏里他是王金璐的徒弟,在戏外,王金璐也没少指点他这个从小学戏的人,还把他带到家里去看过去的剧照并说戏。

积极呼吁 重视武戏

王金璐曾在多种场合呼吁重视京剧武戏的传承与发展,要多编演些武戏,给武生演员更多的演出机会和福利待遇,不要让优秀的武戏失传。

曾与王金璐合作过的武生名家高牧坤,对此感慨地说:“王金璐的离世,不光带走了一大批武戏剧目,而且带走了那些传统规范和技艺,技艺是不可复制的,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高牧坤强调,武生的成材很难,既要有天赋,又要有师承,还讲究勤奋、机遇和搭档、集体,更要有演出人物的情绪和精神,否则就是丢了魂。“现在都在讲工匠精神,我认为王金璐就是京剧的大工匠,是武生的一面旗帜。但现在都不重视京剧武戏,老戏很少演,新戏也以文为主,武生没有用‘武’之地。以后京剧武戏向何处去,真是令人担忧。”

“我们不能让这些技艺失传。”身为教师,赵永伟、周龙和杜鹏表示,要像师父那样把所学教给学生。(记者 苏丽萍)

(摘自 《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