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很早就有《绑子上殿》和《上天台》,把《绑子上殿》和原来的《上天台》连起来演,今天就叫《打金砖》。《打金砖》是当年李桂春的好戏,其子李少春也以此戏著名。再前,北京还有两位以演此戏出名的。一位是王泊生,他演此戏不惜余力,曾以马连昆配姚期,侯喜瑞配马武。另一位是略早于孟小冬的著名女老生刘又萱,她的此戏实授、规矩、完整,有唱有翻,翻得适合戏情,无"台上练功"之弊,她曾以女花脸演员张子寿配姚期、吴富琴配郭妃、范宝亭配马武。北京过去一般只演以《上天台》为名的《绑子上殿》,常略去姚刚打死郭太师一场,上来就演"金殿"。这样的《上天台》我第一次是观孟小冬所演。那时孟才十八岁,是按孙(菊仙)派"江阳辙"演的。过去刘鸿声、时慧宝、高庆奎、李桂春都唱孙派《上天台》。今天演《上天台》一般都效仿谭(鑫培)派用"人辰辙"。而谭鑫培是学王九龄的唱法,后来又成为余叔岩、王荣山、贯大元、陈秀华、杨宝森、言菊朋等人演此戏的典范。李少春演《打金砖》金殿也采用"人辰辙",但缩减了辞句,原因是后边还有唱。余叔岩早年调嗓子总按谭派唱人辰辙《上天台》,成名后只在堂会戏里唱过一次,我随先父去看了,那次演出余在谭派的基础上,调整了个别句数、唱腔,后来大家把他的这种唱法称为余派《上天台》,其实从根本上说还是"谭派",包括扮相。现将孙、谭两派《上天台》个别艺术差别比较如下:
孙派《上天台》:
1、 全戏唱段押"江阳辙"韵脚;
2、 三段唱中第二段"殿角下扶起了皇兄子匡……"是[原板],由念白"……扶起姚皇兄"后三字叫[原板];
3、 第三段唱只有由"王离了"开始的两句[慢板],余者均为[原板],"孝三年改三月……"一句、孝字在年、月……之前、不属其六个"孤念你"各句之内;
4、 穿帔、戴九龙冠、唱第三段时拿扇。
谭派《上天台》:
1、 全戏唱段押"人辰辙"韵脚;
2、 三段唱中第二段"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是[慢板],由念白"……搀起孤的姚皇兄"后三字叫[慢板]。
3、 第三段唱由"孤离了龙书案"半句[原板]起,以下转[慢板]到底,"三年孝改三月……"孝字在年、月……之后,属于十二个"孤念你"各句第二句。
4、 穿蟒、戴王帽、不拿扇。
余派《上天台》与谭派同。
(摘自 原《戏剧电影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