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七两日,尚长荣老师和上海京剧院来新加坡演出。头一天是《贞观盛世》,第二天是折子戏《挑华车》、《坐楼杀惜》、《断桥》、《华容道》。我这个铁杆尚迷当然是每场必到。(说实话,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是头一次现场看尚先生的演出,非常激动,叫好叫得嗓子都有点哑了。)
可惜演出之后没有安排主要演员和观众见面——他们甚至连妆都没有卸就回酒店了。于是我从一位剧团的人员那里套到了酒店的地址,匆匆赶去(中间发生很多事情,略去不提。)不料好事多磨,当时尚老师和一位朋友出去了,只好坐下等到尚老师回来。
尚老师终于回来了,听说他很喜欢年轻戏迷,果然如此。简单的问候之后尚老师根本没有给人什么距离感,就好像我真是他多年的学生或者亲戚一样,于是一些简单的谈话就开始了。

贞观是传统的

和尚老师首先说的自然是贞观,尚老师说《贞观》虽然是上海院排的,但基本上还是走的京派的路子,骨子里是传统的。《贞观》里使用昆曲的曲牌就达十个(还是十多个,忘记了)。其他的唱腔和道白很多也是从传统戏里化来的。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出传统戏。(尚老师说话的时候表情很自豪,看得出他对此戏还是很满意的。)
(本人对昆曲没有什么了解,对曲牌更是一无所知,不知哪位方家可以指点一下哪几段是化用昆曲的曲牌呢?谢谢啦!)

贞观的布景

(说实话,我对京剧在布景上搞大制作是颇有意见的,这次自然也就跟尚老师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侧面地问尚老师如此多的布景这此是否有些运输上的困难?可否考虑用传统的一桌二椅取代之?尚老师的回答显然是经过很多考虑的,他认为此剧的布景是比传统戏精致,但尚老师认为这出戏主要面对的观众是对京剧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的观众。从而需要以真实的布景来消除对京剧的距离感,再用精湛的四法五功去吸引观众。尚老师说:“你先来看这个(指贞观),这个好看不好看?好看!那么你再来看这个一桌二椅的。”
(个人觉得尚老师的话也不无道理,我就知道几个人原先只买了《贞观》的票,看过之后才买的第二天传统戏的票的。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之前对看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但看了《贞观》之后却也非常想看第二天的演出了的。)

曹杨的故事

本人姓曹,女朋友姓杨。尚老师问到我们的姓名的时候我开了玩笑说我们两人正好是《曹杨》。尚老师很吃惊,然后又跟我们说起他每每演出《曹杨》,无论是言兴朋,还是关怀。演出结束以后,谢幕的时候都要对观众“九十二度地,长时间地鞠躬”。他说:“这一是一种感谢,二是一种企盼。我们企盼‘曹’‘杨’两个人的悲剧不再重演。”
我又问起尚老师这出经典剧目日后他是否可以多演几场。尚老师说他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这样吃力的剧目没有办法再经常演出了(之前我见到关怀老师,他也说《曹杨》一剧比较费力,不如《贞观》容易把握。)。等到了后年(零八年),也就是《曹杨》的二十岁生日,他应该会再演几场,之后很可能就不再演了。
(听到这个消息,颇有点吃惊和惋惜:由于《曹杨》的特殊性,这样一出好剧目,和这样一位艺术家,眼看着就要这样淡出舞台了。让人不免叹息,然而想到更多的曹操戏目前已经很少有人演,则更不免让人伤感。不知道安平是否在跟尚老师学习?希望至少《曹杨》还能继续演出下去。
当时碰巧还有一位尚老师的开蒙老师的孙女(或者外孙女)也去找他。当尚老师跟我们提起这位姓耿的老师的时候,仍然是洋溢着感激之情。他还给那位女孩赠言,写耿恩师的教育之恩永远难以报答。
(有人说尚老师得益于他的出身,但我觉得尚老师对老师的尊重,和他个人的用功,才使得他虽然转益多师,但每个师父都能倾囊相授,这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吧。)
当尚老师听说我是西安人的时候,眼中有种看到老乡的惊喜,还跟我用西安话说“我西安话说不好么”。可以看出他对西安还是有着特殊的情感的。
(很可惜,尚老师离开陕西之后我才喜欢上京剧,于是也错过早点亲见尚老师的机会。不过仔细想想,如果他不离开陕西,怎么会有《曹杨》呢?)

本贴由香陵居士于2005年9月19日03:42:4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