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曾在天桥、东单和鼓楼后钟楼前的杂耍场(旧时北京的杂耍场常有说评书、唱西河大鼓、变戏法、打把势卖艺、钻圈儿、吞宝剑、吞铁球儿、耍猴、耍小耗子、耍黄雀刁旗、拉样片、卖针头线脑和绒花儿的、唱小戏儿的——按即地蹦蹦评戏、卖狗皮膏药和大力丸的;此外,天桥还有耍中幡、宝三儿的摔跤和盘杠子的“飞、飞、飞”;东单则有“买两块、卖两块”倒腾现大洋的、擂砖要钱的;鼓楼后钟楼前常可见到一位胡老道带着女儿练武术和下腰盘腿等软功,是为特别之一景儿)地摊前,常常听到杂耍艺人说的一句话:“有钱的,您帮个钱场;没钱的您帮个人场,您给站脚助个威!”听到杂耍艺人这样一说,我便不好意思中途走开,本来揣在兜里捏着家长给的零花钱,尽管捏出了汗,也还是在杂耍艺人歇场打钱时掏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钱浅儿里,然后才心里释然地转身掉头而去。
我想,京剧目前也仍然需要这两个“场”,而且绝对缺一不可。因为:京剧既要生存,也要发展。但是,京剧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又确实不容乐观。完全把京剧推到市场中去,让它自己去游泳,任其在经济市场的大海中浮沉,恐怕还是不成,箇中原因,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 钱场:我想,钱的来源无非是以下四个方面
1、 普通观众掏钱买票的钱;
2、 大额的、政府不定期地资助用于排大戏(传统剧目或者是以前的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戏)和新戏(新编历史剧或者现代戏)的钱;
3、 单位或者公司的包场费与赞助费的钱;
4、 大款、或者个别有钱人的私人包场、包座与赞助费的钱。
综上看来,经常性的经费来源还在前两项,但是,后两项也是不容小觑,所占份额也是相当大的!
二、 人场:但是,一出戏算不算京剧,甚至算不算“精品”京剧?恐怕一要大多数人、二要掌握方面大权的人说了算;不过,从长远的、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大多数人(热情的观众、梨园行内人、戏迷、票友和京剧的普通爱好者)的共识与肯定才能够说了算。因为这些人加起来合在一起,构成了绵延于历史长河中、环绕于京剧周围的多数;大款、公司和代表官方的要员,虽然有钱,但是,从人数和时间段上来说,他们毕竟处于少数者的地位。所以,前面那些人的“人场”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人场”,目前却是逐渐趋于萎缩和不容乐观的,也请您多给我些耐性,听我慢慢地道来。
如果我们是在京剧剧场、票房和某种私人场合,环顾左右,我们会感觉不到京剧市场正处于渐趋萎缩和不容乐观的景况。可是,跳到这些圈子外面,置身于和我同一年龄层的人,或者是略小几岁年纪的人中时,我却感觉到的是几分孤独。因为,即令是在这些人中,我也是处于极少数者的地位。早年,我有这样一种经验:我辛辛苦苦准备了一个京剧清唱段子,还不如有的同学学的一声狗叫、或者出个洋相什么的,更受我的同学们的欢迎。须知,我国13亿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假设占10%,也要达到1.3亿。而像北京这样有着1千300万人口的老龄化城市,据说,到了201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5%,即19.5万人。似乎,对于京剧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字,因为,在这些人中,喜欢京剧的人非常多,何况再加上略小几岁年纪的人中也有甚为迷恋京剧的人呢。但是,当我们走出剧场,走出票房,走出某种私人场合,走到同一年龄层的人、或者是略小几岁年纪的人中时,我们却不能不感到几分孤独,因为,即令是在这些人中,虽然喜欢京剧的人非常多,那只是一种相对的比率,从绝对数字来看,实际上还是非常少的少数。
在中年和青少年中,喜欢京剧的人,实际上,仅只是凤毛麟角而已。我曾经问过我遇到的年青人,是否知道梅兰芳和马连良?对方表示对他们完全茫然不知为谁。再问可知道张君秋是谁?对方也是以摇头作答。
可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却是青少年!那么,青少年、再加上人数同样不在少数的中年人,他们喜欢和迷恋什么呢?他们更为喜欢和迷恋的是足球和通俗歌曲,以及球星和歌星,通俗的快餐文化等等!您或许已经看到了“超级女声”在我国全国上下所搅动的蔚为壮观的热潮;您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连被某些人奉为神明的誉满全球的大导演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片中,也不得不请来青少年人所倾倒的大偶像周杰伦(我们这里丝毫也不涉及他的电影演技杰出与否),以创造惊天的票房价值。
通俗文化,快餐文化,它们的好处,就是没有高门槛!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翩翩起舞的男女青春偶像!我接触过一位四十岁上下的某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她非常真诚、友好地告诉我,不但她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字儿书”,而且,即令是他自己,也是从来都有“画儿书”不读“字儿书”的。几年前,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告诉我他和自己年轻女儿之间消除代沟的成功经验:他和女儿谈“超女”,谈“粉丝(Fans)”,谈“张靓影”,因此,女儿说他:“老爸你好棒!你居然知道‘超女’,‘粉丝(Fans)’,和‘张靓影’!”我也由此觉悟到了:为何在论坛上由于我的失言妄谈“超女”,而惹怒了一位年轻网友的前尘往事。
我曾经假设和自问:如果我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我自己孩子的孩子,向我要钱,让我支持一下他(她)或他(她)的看一场高票价的足球、或者一场通俗歌曲的演出,我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来,以牺牲我自己看京剧为代价,而支持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我的幼年,没有独立的文化消费需求,看戏与否,是完全需要听凭家长的时间和腰包是否充裕来安排的,我是被动地被牵入京剧剧场的。那时,就连“有请夫人‘出堂’(‘chitang’)”,对我来说,也是一道较高的门槛,因为,那时,我会睁大眼睛往台上的每一处角落苦苦搜寻那“糖”在何处。好在由于对于京剧知识的日积月累,我已经艰难地渡过了对于京剧无知或者是所知甚少的青少年时期,渡过了中年,进入了老年,甚至已经快到了人生的尽头—日落时期。然而,我却曾经有过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我也是从那些年龄段一天天、一步步地走过来的。
现在的青少年人很幸福,令我非常艳羡,他们已经成为了文化市场消费的主流群体。大量的青少年人涌入文化消费市场,他(她)们才是真正的多数!这是现在的文化消费市场和过去时代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区别所在。
那么,把现在的青少年人强制性地拉进京剧演出场馆吗?向青少年硬性灌输京剧文化吗?不行,“强扭的瓜不甜!”答案只有一个,京剧,或者说京剧中的一部分,必需一步步向作为文化消费市场主体的青少年去靠拢!哪怕是吸引住他(她)们中的千分之一,或者是万分之一也好!
因此,我仍然执拗地认为:有关领导部门应该把现在掌握的京剧剧目(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认认真真地分分类,看看究竟哪些剧目适合于哪些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人看;不足之处也可以借此补上一些;日后的创作,也会有了大致的方向,起码不至于落一个“闭门造车”的坏名声。当然,戏剧创作最终还是为了在娱乐中教育人,给人予“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京剧同样不能够成为追逐“时尚”的“花拳绣腿”和“时髦秀”的末流!
例如,我设想,结合小学语文课,可以选演某些剧目给小学学生看;结合初中语文课,可以选演某些剧目给初中学生看;结合高中文学课,可以选演某些剧目给高中学生看;结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不同学科(主要是文科和理科的大致区别)的欣赏趣味,选演不同的剧目送戏上门,我猜想:将会受到极大的欢迎;当然,在一般剧场的营业性演出,也还是可以在定量化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演出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区分得再细一些,精心选择不同的剧目轮番上演。京剧需要贴近时代,贴近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心理需求、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味!
从媒体的报道获知,有某些京剧演出院、团已经这样做了。我期望这种做法一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二要予以推广、扩大与发展。我们经常听说:振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年人抓起”。这不应只是停留在语言上,而应是见诸行动!这才是振兴京剧的具体有效的行动之一!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6年12月24日13:39: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