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京剧音配像工程已经结束。在总共300多出戏中,吴钰璋就参与了60出之多,约占五分之一。现年63岁的吴钰璋,是非常有特色的京剧花脸。他是1950年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学习花脸行当,8年后毕业成为了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演员。他是新中国最早培养出来的优秀京剧演员。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在60部音配像中出现呢?而且,他又为什么能够分别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刘连荣、景荣庆等艺术风格迥然不同的前辈京剧花脸名家配像的呢?想必,这不仅是我,自然也都是戏迷朋友们所关心的问题。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来北京采访给吴钰璋这位成就卓著的京剧艺术家打了个电话,当他得知我不小心崴了脚,就在一个晚上“打的”来宾馆看我,由于我外出吃饭,竟让他等候了很长的时间。对于他的热心、诚心,真使我感激良深……
毫无疑问,话题当然是音配像了。口直心快的吴钰璋说:“京剧音配像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百年千年文化工程大计,这是李瑞环同志亲自创意策划的一个高瞻远瞩且翔实具体的英明战略决策,是抢救、继承京剧遗产的最有效的方式。这不但能够使前辈名家的艺术立体化地流传后代,并且也是贡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必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流芳千秋万世!”
接着,我们切入了正题。我认为,吴钰璋之所以能够给这么多前辈花脸名家配像,首先是他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上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他多年来的刻苦努力。再就是他历来是在艺术上采取博采众长的做法:他先是拜裘盛戎为师,又成为袁世海的弟子,而他的父亲吴松岩是金少山的大弟子,使得他颇受熏陶,在5岁时就学唱金派的《探阴山》,因而他又会金派,再加上他一直是“铜锤”、“架子”两门抱,对郝寿臣、侯喜瑞两位架子花脸泰斗也是极为喜爱……吴钰璋听后谦虚地表示:“其实,我学得还很不够。但我认为我们的京剧决不应有门户之见,更不能固守某一流派。我就是要取金、郝、侯、裘、袁等各派之长,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必须从剧情和人物出发来创造角色。”也正鉴于此,他能够给这些他一直崇拜的前辈名家进行音配像,而且这一配就是60出。
在谈到进行音配像工作的具体感受时,吴钰璋更是感慨万千。有人说,音配像,好配,也不好配。他觉得这话还是有道理:“说是好配,是指张嘴无形。不好配,是指配好确实不容易。因为要配好,先要弄清录与配的关系,这就像曲艺中的‘双簧":后面的人说话,前边的人来表演,两者必须完全一致起来。这就要做到‘听、记、背、通"四个字,具体地说就是:听准录音、记清台词、背熟语气、通晓融化。这样才能把握住人物发自内心的唱念情感,思绪千变万化的内心节奏,再通过形于外的手眼、神情、身步、动作语汇等技巧而体现出来。”
吴钰璋还为此,分别就唱、念、做、舞等方面采用具体事例来一一说明。他先说“唱”,在为金少山的《打龙袍》配像,考虑到金少山扮演的包拯,唱腔洪亮挺拔浑厚。因此,他在配像时,就从人物的派头气势、台步水袖,一动一静都要表现出庄重威严的仪表。金少山在《打龙袍》的“二金殿”的唱词也相当考究,在讲到李后告状时,他的唱词是:“口口声声龙国太,倒叫为臣吃一惊。”表现包拯对李后的同情与尊崇,而一般是唱作:“偶遇瞎婆把状告……”这就很不真实,因为包拯已经知道是国太,竟还再叫“瞎婆”吗?可见,金少山对角色是刻画得细致入微,可谓声、神、形俱全。遗憾的是,这位“十全大净”仅此一部音配像!
关于“念”,吴钰璋以郝寿臣的《黄金台》为例。太监伊立的念白,吐字归韵,清楚有力,在尺寸劲头上的硬与软、整与散、高低快慢、轻重缓急,都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伊立硬逼迫田单承认并交出世子时说道:“世子他--定藏在了(读:啦)你府!”用的是“惯口”念法,有整,有硬,快似连珠,高声破空。可当机智的田单突然反问伊立:“身为大臣者,理应保本……”时,伊立顿时语塞,语气立即变得软、散、低、慢,近似于哼语囔腔:“连保数本,大王不准,也是得儿枉然哪!”随之配合双手一拍又摊开,表示无可奈何。这必须在通晓词意的内涵才能正确地表现伊立这个骄横阴险太监的形象。
吴钰璋谈“做”,说到了侯喜瑞在《斩马谡》扮演的马谡是与众不同风格独具。在演到诸葛亮下令斩马谡后,又说:“招回来!”这时,侯喜瑞急忙进帐,一躬以后,是静候丞相吩咐。当诸葛亮再次下令:“斩!”侯喜瑞是毅然决然地出帐叹了一声:“嘿!”就转身下场。但是一般的演法是念道:“该斩啊!”又抖链,还跺脚,这就显得很造作!
至于“舞”,吴钰璋则谈到了袁世海《芦花荡》的张飞,在整装待发的身段中,一亮相,一抬手和一投足的动作与念“定场诗”:“草笠芒鞋渔夫装……”必须配合身段表达,假如搞不清锣经的起、落、停、变与节拍长短,是不可能严丝合缝把像配准确的。
吴钰璋还谈及花脸的脸谱。比如《除三害》的周处,裘盛戎与袁世海就不一样,这是出于对人物的理解和表演风格的不同。这在音配像中,一定要严格区别开来。还有配像的演员必须尽力靠近前辈名家的高超技艺,把人物的精气神采准确地配出来。
最后,吴钰璋深有体会地说:“我参与音配像,就是一个学习、理解、融化、继承、运用的过程!”

2002、10、29 深夜

吕铭康: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主持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