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舞台,曾有“大新”“上海”“天蟾”之命名,始建于1921年,是驰名海内外的京剧演出场所,曾有“不进天蟾不成名”的美谈。1994年,逸夫舞台在经过改建后易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作为戏剧重镇之一上海的唯一一个戏曲专用演出场所、全国京剧的大码头之一,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在过去的8年中,以京剧演出为主,其他戏曲演出为辅,平均每年完成演出场次达400多场,坚持靠零售,上座率达90%。2002年完成演出场次442场,其中戏曲演出417场,演出收入520余万元,逸夫舞台从8年的经验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依靠上海各戏剧院团,发挥“逸夫”效应,普及戏曲艺术。
剧场坚持以经营为龙头,以演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保障。自1994年开始演出,同时以普及戏曲艺术为目的,坚持组织双休日戏曲专场演出和学生普及专场演出。演出票价定为10元、20元、30元、40元,为上海的老年戏曲观众和学生观众服务。逸夫舞台的双休日京剧日场上座率达70%,受到了戏曲观众的欢迎。2002年,双休日昆剧日场演出和双休日越剧日场演出也接连推出。逸夫舞台双休日戏曲演出已成为上海市民双休日休闲的好去处。每年定期举办学生普及专场演出,是逸夫舞台培养学生观众的又一举措。剧场在剧目选择上下了一番苦功。仅2002年间,上海各大高校先后来剧场观摩了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京剧连台本戏《宏碧缘》、《宰相刘罗锅》,现代京剧《杜鹃山》、《映山红》、《华子良》及京昆合演《桃花扇》。
树品牌,搞特色,扩大影响
逸夫舞台通过8年努力,得到了“看戏曲,到逸夫”的盛名。这是对逸夫舞台演出经营的肯定,是8年来以树立品牌形象为目标,以京剧为主,其他戏曲剧种为辅,坚持打造国内戏曲演出主流剧场的“逸夫”品牌的成果。逸夫舞台的演出特色是自己策划、自己组织演出,剧场要树立品牌意识,每年要举行有影响的戏曲演出。
抓住节庆契机,推动南北戏曲交流。
逸夫舞台总是抓住重大节庆文化演出之契机,在组台演出上选优求精,在营销方面针对观众定位的准确分析以及营销方式上多元化、多方位的操作,使演出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果说好的剧目和剧场的品牌效应是逸夫舞台在过去8年间演出经营获得成功的前提,那么独特的演出经营手段,则是其获得成功的动力。宣传上的到位和成功的个性包装,充分显示出了剧场营销手段上的独特性。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对所演剧目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化宣传操作。
长期以来,剧场注重演出宣传,通过媒体扩大剧场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根据剧场自身的宣传条件,运用固有的宣传阵地,制作每月的节目预告和宣传单片,向广大观众宣传所演剧目,扩大宣传范畴。这种由宣传媒体为主,剧场宣传为辅的宣传方式,大大增强了逸夫上海剧目在演出前的影响力。此外,剧场还运用网络信息,率先成立了天蟾网站。2002年,剧场还与东方网合作开办了东方网戏剧频道,共享戏曲资源,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网上订票业务,为演出票务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艺术节的50余台剧目中,逸夫舞台承担了其中1/5的剧目。凭借着8年来的演出经营经验,逸夫舞台针对各剧目不同的观众群,以不同的宣传营销手段进行操作。作为上海唯一一个戏曲专业演出场所,逸夫舞台拥有着一大批固定的观众群,时刻关注着剧场的演出动向,使得票务营销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过去坐等收场租的被动营销的方式早已穷途末路。目前戏曲舞台不太景气,演出经营的难度一天比一天大。所以更需要改变营销观念,提升经营理念,加强与媒体合作,对剧目进行包装。
票务经营要遵循有序的规律,为观众提供快捷、满意的服务。
以前每个剧场都有一批专业跑票人员,靠推销来完成剧目票务经营的绝大部分,而对象也以团体单位为主。渐渐的,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恶果,即许多单位包了场,买了票,却没人来看。逸夫舞台一直以来想使票务营销走上一条有序发展的道路。逸夫舞台推出了电话订票、免费送票的服务,凡是需要购买在逸夫舞台上演的剧目的任何一种戏票,不管是一张还是十张,均可电话订票,而且在市区范围内,一律免费送票上门。这种服务举措的推出,充分体现了剧场在经营、管理、营销业务方面的逐渐有序化。
从去年8月起,逸夫舞台自行投资建立了局域网票务系统,并在对上海主要售票网点进行调研后,在全市设立了票务分售点,对培养观众,提高票房零售都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营销,培育演出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演出市场经营管理中,如何策划营销方案,制定营销手段和建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已经越来越重要。首先是演出经营管理者对市场应有详尽的了解。其次是市场营销人员要加强对剧目走向市场的策划。除了拥有流通的票务信息,如电脑售票、IC卡,方便观众购票外;剧场营销人员自身更要动动脑筋,思考如何在演出剧目上加强包装炒作,把剧目当做一件商品来营销。再次是要有多样化的营销组合,即对市场经营策划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特定的时间向特定的目标市场,以特定的价格、渠道、促销手段来销售特定的艺术产品。
(尚文)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