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中国贵妃》公演前,媒体报道、行家评介、市场造势把这出戏炒得火爆。演出到昨天结束,一连四天,上海大剧院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公演前,梅葆玖先生曾说:“能有70%至75%的观众认可,我心里就算有点底了。”观众反映如何?让我们听听散场后热烈的讨论吧。

三代“梅派”各展其长

黄小宁〔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职工):我是京剧迷,特别迷梅派,因此早早就订了票。我觉得这个戏最绝的地方就是把老中青三代“梅派”演员聚到一起。梅兰芳先生唱、念、做、打、舞俱绝,现在演员很难有这么全面的功底,《中国贵妃》通过史敏、李胜和梅葆玖先生的联合表演,各展其长,我们这群戏迷得以全面享受了梅派艺术,真是过足了戏瘾!

以情感人舞美绚丽

凯西芭什(美国客人):我看过几次京剧,《中国贵妃》是迄今为止最能打动我的,因为无论演员的表演还是绚丽的舞美,表现的都是一个主题:爱情。在“马嵬坡”那一场,看着皇帝被硬生生地拉开,杨贵妃肩披白绫缓缓走向树林深处,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随之相配的主题音乐也婉转动人,充满中国特色,我已经能哼了!如果说有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合唱演员的唱腔、服装与整台戏不太协调。主创人员在引进西方艺术样式时,似乎可以参考一些西方专家的意见。

“众星捧月”京剧更美

李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学生):来看《中国贵妃》,不是冲着京剧,而是冲着大制作;看完了,我很喜欢,却不是因为大制作,而是因为京剧。民族舞蹈、西洋歌剧的加盟,为大剧院度身定做的舞美设计,并没有抢了京剧的“风头”,相反,只起到了“众星捧月”的烘托效果。我这个并不迷京剧的人不得不承认,京剧是戏中最美、最重的元素,京剧,看来的确是“国粹”!

创新可贵,尚须慎重

邱欢智(香港展望企业执行董事):京剧如何创新?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讨论了许多年,《中国贵妃》就这个命题做了一次实际而勇敢的探索。从演出效果看,有的显然是成功的,比如,现代舞美技术大大增强了场面的气势、感染力和可看性;交响乐团的加盟拓展和加深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量。但有的探索就不够理想,比如说美声合唱,在脍炙人口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唱段中,合唱队的伴唱明显破坏了梅派的韵味和风骨。作为国粹,京剧的程式化规律有独特构成,创新者、改革者应该在充分表现京剧本体艺术上再下功夫。(本报记者 吴海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