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娱乐信报
就在京剧界风行斥巨资进行豪华大制作之时,中国京剧院一团却以投资不到3万元的“小动作”复排了辍演40年的《初出茅庐》。然而这出看似不起眼的复排戏却创造出近年来京剧市场的一个收支奇迹:仅演出一场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台下“满坑满谷”的观众、异常火爆的剧场效果,连演员、导演及剧团负责人都始料不及。
《初出茅庐》的成功无疑显示出花钱买票的京剧观众的真正需求,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耗资上百万的新编戏往往上座率不高,演出几场便偃旗息鼓、草草收兵?而低成本的剧目却供不应求,观众偏偏买账?
一些戏曲观众曾不客气地发牢骚:“花了几十万、上百万排出的新编戏得奖后,就像奖状一样‘挂’起来了;没得上奖的戏钱就算白花了,到关键时候上演的还得是传统戏。”
据透露,大制作的费用主要花费在置景、灯光及特邀的创作人员不菲的劳务费等方面,当然也存在着很多因大制作而连带的开支。据称,上海一出新编戏就创下了30万元盒饭钱的记录。
更令戏曲观众想不通的是,豪华大制作往往带来了许多背离戏曲本体的东西。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参与创作这类新编戏的多为当今的大腕话剧导演。他们导话剧是行家里手,但执导起戏曲来不免隔行如隔山,便出现了花钱越多排出的戏就离戏曲越远的“怪”现象。
“京剧是虚拟、写意化的艺术,如果想靠布景吸引人,还不如让观众去看话剧或电影。”《初出茅庐》的复排导演刘世翔说。《初出茅庐》演出后,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是:“这是京剧,绝对没有话剧的痕迹。”“没法有话剧的痕迹,因为我是京剧导演,让我导出话剧味儿来我还真不会。”刘世翔说。
《初出茅庐》从主演于万增到龙套几乎都是本团演员,导演是从中国京剧院退休的,舞美人员也是院里的,唱腔是演员与琴师设计出来的,连剧本都是于万增自己花钱复印的,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开支。于万增说:“刚开始排这出戏时团里就二十几个人,只能先走文场。8个月的排练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拿过一分钱的劳务费,因为这就是本团的工作。令人高兴的是,演出后连龙套也拿到了100元钱的劳务费。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每次排新戏都有这样的精神就好了,该给国家省多少钱啊!”
据说一出豪华大制作的剧目仅布景就要运上几车,装台也要几天,光这笔开支仅凭一场两场演出的票房收入是绝对不够的;而一个台口演不了几场,想再演就得换地儿,也就难免不为“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状况“帮忙”。《初出茅庐》的主要投资也是用在布景上了,但总共才一两万元,可没有观众说布景不行,反而称赞“清新典雅”。
主抓该戏的一团副团长说:“观众看的是演员的艺术造诣,就是没有豪华的布景,演员凭着京剧的四功五法也能把戏演出来。这出戏就是‘物美价廉’。”
《初出茅庐》的演职人员都十分感激该院院长吴江,在排演过程中,吴江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支持”。“要没吴院长撑腰,我们这戏,难了。”三位主创人员诚恳地说。信报记者吴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