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京剧的人对“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一定不会陌生,京剧流派众多,各流派、行当都有属于自己的“骨子老戏”,通过后代青年演员对前辈京剧艺术家的演唱录音进行配像这一形式,保留下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百姓文化需求的日渐增加,人们想要看到更多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经典京剧剧目演出,而将国粹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完好地保存、传承下去,也是当代艺术家所肩负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于是,“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以下简称“像音像”)工程应运而生,不仅可以用于资料保存和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对促进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日常的演出中,主演、配演,乐队的表现和配合,剧场设施、音响、灯光运用以及现场氛围,无不影响着艺术的整体呈现,舞台演出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的程度,而“像音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针对某些环节的不足反复加工、提高,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从最初的口传心授,到两代艺术家共同完成的“音配像”,再到如今保存完整、受益群众广泛的“像音像”,戏曲传承方式的不断变更既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也是人们自觉延续、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
对于亲身参与“像音像”工程的艺术家来说,“像音像”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他们带着敬畏之心与传统艺术的一次深入对话。“虽然是十分熟悉的戏,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唱腔、认真表演,全身心投入到剧目当中,再度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才能真正为人民留下能够代代相传的戏曲精品。”《斩黄袍》录制结束后,省戏曲剧院院长倪茂才说。
“像音像”工程源自历史、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推出、保留了一批高水准的剧目,通过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的完美结合,扩大了戏曲艺术的影响,吸收了更多观众,同时锻炼了演出队伍,提高了传承水平。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每个环节的环环相扣,推动着戏曲事业不断发展前行,也让戏曲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深入人心并惠及子孙后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