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北京长安大戏院,杜鹏(中)、王蓉蓉(右二)演出结束谢幕时,受到现场观众的热情回应和喝彩。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感受到,如今京剧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深厚。 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摄
人物小传
杜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京剧马(连良)派、余(叔岩)派。杜鹏师从王世续、杨韵青、谭元寿等,2011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先生为师。代表剧目《赵氏孤儿》《四进士》等。曾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汇演戏剧表演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王蓉蓉,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京剧张(君秋)派,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受教于王玉蓉、蔡英莲、艾美君、马宗慧等,1978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2006年起担任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代表剧目《状元媒》《龙凤呈祥》《大·探·二》《党的女儿》等。获得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位传承马派,一位传承张派;一饰老生,一饰青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鹏与王蓉蓉是当代京剧界翘楚中的梨园伉俪。日前,他们与记者分享了自己与京剧结缘的故事,讲京剧的价值和意义之美,聊师承和偶遇贵人之幸,说传承传统文化之甜,谈树立文化自信之心。
重要的是热爱这个行业
见到王蓉蓉时,她领衔的京剧现代戏《党的女儿》正在上演。现场有老年观众,也不乏年轻人。王蓉蓉亮相时,现场叫好声一片。一位观众表示,“这部戏非常吸引人,完全不是想象中晦涩难懂的样子。这部戏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表演,塑造了田玉梅这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也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1991年,当歌剧《党的女儿》上演时,北京京剧院就邀请阎肃将歌剧中的两场戏改编为京剧,由当年的优秀青年演员王蓉蓉饰演剧中主要角色田玉梅。如今,重新编排后再次担纲主角的王蓉蓉,对于这部戏充满感情。她说,“京剧现代戏《党的女儿》,一方面在艺术上有很大创新,吸收了很多江西的民间小调,并和京剧巧妙融合,非常好听。另一方面,它是讴歌英雄的作品,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能够让大家看完后有所收获”。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王蓉蓉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感到京剧又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好时代。此次演出的大型现代京剧《党的女儿》的艺术特色是弱化人物的脸谱化,让英雄形象接地气,有血有肉。
“京剧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没有文化修养和其他艺术支撑是很难走远的。”在杜鹏看来,京剧欣赏的是一种舞台美,不仅是欣赏故事情节,还有演员的表演、对人物的理解、唱念做打、技术技巧,京剧的韵味正源于此。
“所以京剧演员的难度很大。京剧演员是: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就看出来了。”杜鹏认为,对演员来说,无论饰演何种角色,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这个行业,“有的老师都90多岁了,还每天在家练功,每天踢腿一百个。”
让观众近距离欣赏京剧
有句老话叫“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杜鹏说,这指的就是戏曲必须是懂行的、了解的人才能欣赏其中的奥妙。京剧是从头到脚训练的艺术,对于演员的自身素养也有严格的要求,是门讲究“规矩”的行业,这种严格的艺术形式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修养,它的舞台魅力会让人无法抗拒。“要有好作品,还要有好演员,才能感染观众。1位演员演1000场戏,这1000场绝对不会完全一样。这也正是舞台戏的难点所在。”
王蓉蓉说,很多人怕看不懂京剧,觉得一是节奏慢,二是怕唱词听不懂,其实没有必要有这样的顾虑。她说,“现在我们所有的演出都打出字幕,不仅唱词打字幕,念白都打字幕,完全可以同步看,我们在国外演出都打出英文,完全看得懂,我们出去演出,你在台上哭,他也照样哭,你在台上乐,他也能够乐,因为观众完全能看得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让两位京剧艺术家心潮澎湃。他们认为,很多京剧剧目演绎的都是历史故事,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出的都是正能量,京剧演员应该将它传播得更广。“咱们国家幅员辽阔,我们要到基层去,为基层群众送上文化大餐,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国粹。”杜鹏说。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15年的夏天,他们在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社区活动站,新收下了3名弟子。近两年,杜鹏、王蓉蓉两人几乎每周都会轮流来到社区里,给票友们说戏唱戏。3位弟子中有一位71岁的郭帧女士,是首都航天长虹京剧团的团长。说是师徒,其实王蓉蓉比郭帧还小十几岁。“我们认识20多年了。现在国家重视京剧,能有这么好的机会,手把手地教大家,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我是义不容辞的。”王蓉蓉说。
“我俩的老师原来就合作过很多生旦戏,现在我俩也合作演戏,观众喜欢看我们的演出,我俩要给观众多演。”杜鹏说,他和王蓉蓉积极参加各种京剧推广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有舞台演出,有知识分享,有交流互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杜鹏还利用微信群与全国各地的戏迷们分享舞台经验,指导他们提高表演和欣赏水平。
台下讲再多不如同台演出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杜鹏同时蜚声京剧表演界和教学界。2006年后,随着演出机会的增加,他经常跟北京京剧院一团合作演出。“一开始,经常担当救场的角色,客串演出和应急演出。”杜鹏笑着说,就是这救场让他与京剧马派结缘,拜入著名马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门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师弟高彤突然嗓子湿润无法登台,临时又找不到演员替代。“救场如救火”,杜鹏挺身而出应了这个任务。可是两天的时间拿下一个没演过的角色,哪那么容易啊!他先是上午去京剧院响排,中午给张学津老师打电话说明情况,想请他临时指导。这种“钻锅”学习一般老师是不愿教的,因为怕演不好,影响老师的声誉。“没想到老师很痛快就答应了,将词、身段等很仔细地讲解了一天。之后晚上白天不停背戏。第二天晚上,到了后台,我满脑子全是词,谁来看戏我都不认识了,看见谁都是词。上场了,还真不错,台上很镇定,一句词没忘。”杜鹏说。
“后来电视台转播了这场戏,老师在家认真看了电视。第二天,张老师跟我谈起了我演马派剧目还不错,很有基础,领会能力快,说了一遍就上台演出了,很不容易,希望我能够学马派。”就这样杜鹏拜入了张学津门下。“2012年12月份,师父在病床上依然跟我说戏,没想到几天后他就去世了。短短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我跟他学习的音频视频共计300G的硬盘资料,近年来,我几乎每天都看师父的视频、音频,慢慢消化,经常忍不住热泪盈眶!师父的精神激励着我,我要把师父的艺术传承下去,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他激动地说。
无论杜鹏还是王蓉蓉都很重视师门的言传身教。王蓉蓉是张君秋先生的亲传弟子,在中国戏曲学院当学生期间,被张先生发现,1978年进入张门,20年拜师学艺,颇得真传,30年传承张派,成绩斐然。如今,王蓉蓉是当代张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她传承演出了几乎所有的张派剧目和几十出京剧旦角的经典代表剧目,不仅在观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
“张派收徒有三个基本条件,嗓音、形象以及身高。”王蓉蓉透露,自己门下现有13位徒弟,“我选徒除了符合基本条件外,还有一点就是要热爱京剧。京剧艺术是一门很辛苦的职业,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很难坚持下去。”她表示自己从来没有门户之见,在她看来,演绎京剧应该博取各家所长,丰富自己的水平。
今年7月份,王蓉蓉除了收了第13位徒弟外,还与青岛市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共同演绎了张派名剧《状元媒》,“《状元媒》我已经演了30年,场次超过2000场,这部戏我是跟着我的老师学的,这次我带着新一批的青年演员演出,这就是传承。”同时她表示,以老带新的演出形式对青年演员来说最为实际,“台下讲得再多都不如同台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