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一出新戏的创作如果没有导演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五十年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京剧班社是没有导演这个专门的职称和职务的,那时候排戏或者说导演的部分功能,主要是围绕着"主角儿",由会戏多、经验广的演员、鼓师、教戏师傅或"抱总讲"先生,通过"攒戏"和"说戏"的方式分散进行和实现的。有些班社编演新戏,特别是对某些场面有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时,往往也延请对京剧素有研究并熟悉表演的剧作家、评论家来出谋划策乃至具体指导。至于导演这一专门的术语。则是2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的。1925年周信芳在演出《汉刘邦》时,广告上打出了"周信芳君主编导演两大本汉史破天荒文武机关好戏"的字样。1930年梅兰芳赴美国演出,为了适应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特聘请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帮助整理和修改剧目,当时张彭春也使用了导演这一称谓。不过,这在当时的京剧班社中还只是一些特例。到了40年代,随着京剧改革的发展和需要,由导演组织排戏的创作方式虽然在某些剧团和剧目的创作中也有出现,如欧阳予倩主持上海戏剧救亡协会歌剧部时,导演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又如,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创作演出的《逼上梁山》、延安平剧研究院创作演出的《三打祝家庄》、中华戏曲学校编演的《孔雀东南飞》、平剧宣传队排演的一些田汉的剧作等等,都有专人担任导演工作。但就总体而言,这些仍属局部现象。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在京剧领域中,导演制的建立和形成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事情。1950年《新戏曲》月刊召开了"如何建立新的导演制度座谈会",当时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提出了在戏曲剧团建立"有效的导演制度"的意见。1952年10月至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许多成功的创作实践,更证明了导演制的科学性和优越性。1952年12月26日文化部向全国发出指示:"戏曲剧团应建立导演制度,以保证其表演艺术上和音乐上逐步的改进和提高",首先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包括曾经搞过话剧的导演,来到戏曲院团担任专职导演,他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习传统,以自己特有的优势为确立导演的艺术地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阿甲、李紫贵、郑亦秋等老一辈导演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为导演创作的美学把握和方法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进入6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又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导演,他们大多熟悉传统,又具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敢于对古老的戏剧艺术作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开拓与革新,成为了导演队伍的中坚力量。
二 建国50年来,不仅导演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导演的整体创作力度和艺术水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也有了以往不可比拟的提高和发展。
首先,导演作为再创造的艺术,对文学剧本进行再创造的力度大大加强了。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当代的导演已经不大满足于仅仅为实现剧作者的意图、为形象地表现剧本中所描绘的人物,或者说仅仅为转化和丰富文学形象而进行创作了。他们在接受文学剧本制约、尊重剧作家意图的同时,更强调了自己对剧本的独特解释,强化了自身介入剧作的主动性。力求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去发现、拓展和深化作品原有的观念和内涵,用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手法,去点燃和照亮演出的个性之光。一些有特色的演出,成功的也好,引起争议的也好,大多与导演的这种顽强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导演主体意识的觉醒"吧。尽管目前学界对这一提法尚存争议,但就导演的实践进程而言,我以为这毕竟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京剧导演开始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在整体功能的发挥上,京剧导演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舞台形象的整体把握。阿甲先生在世时曾说过,过去有些传统戏"演出并不是服从于一个统一构思的有机整体,而往往只是演员对剧本材料直觉感受的成果,因此戏剧的思想作用在很多方面都是自发性的。"而在今天的演出创造中,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设计完整、缜密的导演构思,统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能够体现鲜明的思想立意的整体舞台形象,已经成为京剧导演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另外,在整体形象的构成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京剧舞台上,戏剧情景、舞台气氛的营造,主要是靠演员自身的表演及其与音乐伴奏的结合来实现的,而对除此以外的物质手段,总是要压缩到最少、最必须的限度,即使是那些非常必需的物质手段,也往往是被作为表演的一种延长和辅助因素而发挥作用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舞台上可运用的表现手段却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情况,导演艺术家们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导演艺术家们主要尝试的还是如何利用灯光、布景等为人物的戏剧行动营造生活的空间环境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以后,则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乃至现代物质材料增强导演语汇的表现力,为营造更多、更有意味的审美空间、为深入开掘和升腾外化演出的意韵与内涵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在这些探索京剧的传统美质与现代美质的契合中,京剧导演丰富了自己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手段和技能,使京剧的舞台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导演艺术家们在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去组织更多、更新的舞台语汇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充分发挥演员表演自身的艺术魅力,并力求"赋予精湛的表演技巧以新的灵魂,新的色彩,新的表现力"。这种努力应该说从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首先在如何解决好角色的内心体验与程式、生活真实与程式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接着,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人物,又在传统程式的革新和新程式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也可以说是京剧导演在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中,所取得的最显著的收获。
在这样一篇短文中,我们不可能对京剧导演五十年来方方面面的成就详加介绍,但可以肯定地说,建国五十年是京剧导演队伍不断壮大提高的五十年,是导演艺术家们的戏剧观念不断走向开放、创作思维不断走向活跃的五十年。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是离不开导演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