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李宏图 采访:刘福民
时间:8月20日地点:雅闲茶艺馆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暨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叶派小生。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在《拜相记》、《蝴蝶梦》、《蔡文姬》等新编历史剧中多有个性化创新。

刘: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京剧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李:确实是这样,目前的京剧演出市场已经缩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甚至可以这样说,京剧人的生存都感到了威胁。能不能面对市场,面对未来,是每个京剧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刘:作为有着研究生学历的京剧新人、流派传人,又是一团之长,你认为对京剧不乐观的现状,该如何应对呢?

李:关键是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找准市场在哪里。一个企业要打开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先要弄清楚消费群体的定位与需要,如果这都没搞明白,那一切就无从谈起。京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在舞台上演出,卖票给观众看,就有了商品的属性,如果我们只是在前辈艺术家创立的辉煌蔽荫下“闭门造车”,而不去研究、思考当代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取向,那结果只能把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点一点消蚀殆尽,也会愧对我们的后人。京剧演出,本是受众面相当广的世俗艺术,它确实是博大精深,可并非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赏析把玩的专利品。负载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京剧艺术与现代人的时尚审美需求已经发生碰撞,有了相当的距离,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我们的京剧人,往往陷在一种惟我独尊的自恋情结里,只想着让受众来仰视亲近自己,而很少考虑主动俯下身来去亲和受众。还有更可悲的是,有些从业者,对京剧圈外整个社会文化走向发展趋势,知之甚少。照我看,这都是京剧艺术融入当代文化市场竞争的大敌,要解决它则必须从提高京剧人整体素质入手。不能设想,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艺术视野狭窄,竞争意识不强的专业团队,能够靠着前辈留下的丰厚遗产“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今的演出市场中保有优势。

刘:京剧的正宗传承,是这门国粹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与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急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肯定是矛盾的,那么你所说找准市场的着眼点又应该如何定位呢?

李:这确实是个难点,我的看法是不能笼统地谈,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切入。京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当然是讲究传统的正宗传承,但是这绝不是说仅凭这,就可让我们在开拓演出市场中少作为,实际上往往是我们该做或者能做的,并没有做到位。比如像宣传影视新作或流行歌星那样的策划与操作方式,我们既没有打算借鉴过,也没有认真研究过,好像我们京剧根本不肖与之为伍似的,这怎么行呢?如果我们放下国粹老大的架子,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对京剧观众的现状做一番科学的调查,对可能有开拓价值的社会群体来一番市场预测,在此基础上,再来谋划我们的艺术生产,该排哪些戏,该推哪路角儿,准比现在光凭自我感觉盲目行进好得多。

刘:这是从宏观上谈,你作为一名当红的小生名角,对此有什么具体的个人体会吗?

李:这正是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我们现在经常上演的,都是前辈艺术大师成功的传世之作。但是,并不等于我们这代京剧人只要永远原封不动地承袭,就永无衰颓的隐忧了。任何艺术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保持活力的,京剧也不例外。当年,马连良先生搞出《赵氏孤儿》,就是对老本的《搜孤救孤》的局部否定,前者比之后者,就紧凑得多、完整得多,对普通观众而言容易接受得多。然而,在演了几十年之后,我们面对今天的观众,难道就一点改进的余地甚至念头都不应闪现吗?我看不见得,当年的马、谭、张、裘如果和我们的心态一样,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赵氏孤儿》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继承传统,是要学习前辈艺术大师的创新精神,一承不变,固步自封,是没有出息的艺匠。找准市场,就要适应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趋向。大的不说,那些老戏中经常出现的封建糟粕,诸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的词句,难道就不该删一删改一改吗?那些拖沓平淡流水账式的费场子、慢节奏就不能动一动吗?你怎么能够相信现在的观众可以安之若泰地接受这些呢?我演《赵氏孤儿》中的赵武,就按小生的套路加进了许多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让人物更丰满;演《状元媒》中的八贤王,为发挥特长营造气氛,我加了大段的唱腔,虽演的是“挎刀”配角,迈的步子也不大,可认真做了,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受到观众的好评,有老艺术家看了也给予了肯定。所以我要说,在推陈出新上要有所作为,是对有抱负的京剧人起码的要求。

刘:排演新戏新作,出精品,是京剧开拓演出市场扩大观众层面的重要一环,以你的眼光,什么是界定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李:和老戏不一样的是,对于新创剧目,观众还是特别在意内容情节的,故事、人物要能打动人,才有人买票进剧场。这方面,有些地方戏,做的就比京剧要强,应该向他们看齐。前不久,我在南方观摩了两出好戏,一出是浙江越剧《梨花情》,古代题材,讲的是人面对人情与金钱的两难抉择;另一出是上海滑稽戏《一二三齐步走》,当代题材,反映的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都是构思巧妙,冲突强烈,悬念丛生。由于戏里所揭示的,都是当今普通人可能感受到的敏感话题,所以特别容易产生现场共鸣,别说是一般观众,就是我们这些戏剧行内人,都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听说他们的票房还特别牛,上海的那出竟达到连满上千场,真让我们搞京剧的望尘莫及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当然了,京剧有京剧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的完美处、优长处,也可能正成了我们的局限处。京剧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我们只擅于在舞台上讲“大故事”,而不善于讲“小故事”,但惟其如此,我们应该搞出更动人心魄、有时代感的好剧目来。我要强调的是,京剧的新创新作,一定要在艺术呈现上,有强烈的视听冲击,给人以观赏快感,而且不能是低俗的,应该是具备相当文化底蕴与品位的。它当然以传统的积淀为根本,又必须有鲜活灵动的新气息。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得靠我们京剧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个人的体会是,拼命努力迎头赶上才来得及,否则,恐怕我们真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