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每个周日下午,天蟾逸夫舞台都会有京剧演出。然而,随着老戏迷们日渐老去,京剧日场的上座率每况愈下,从起先每场最高几万元锐减到如今每场五六千元的票房,与上海京剧院在外地平均每场2万多元的演出收入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观众年龄越来越老,流失状况越来越严重。人们不禁担忧:今后还会有多少人走进剧场观看京剧?
观剧、品戏、谈戏论道,这种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正与现代人渐行渐远。有人说,这反映出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正在毁损;有人说,戏曲危机的深层原因是文化认同的危机……上海京剧院的从业者更是感到了切肤之痛。他们逐渐发现,培养观众不仅仅是培养京剧戏迷,还要让更多年轻的非戏迷观众走近京剧,京剧才有希望。为此,从明年起,上海京剧院将推出以“阅读城市·体验京剧·怀旧上海”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休闲活动,以吸引更多推崇时尚的年轻观众,期盼以此自救京剧。
恢复夜场 名家演出“天蟾星期五”
天蟾逸夫舞台的京剧双休日日场演出,是考虑到老年观众晚上出门不便而特设的。不想,因精力过于集中在日场的演出,而忽略了年轻人喜欢夜晚消费的习惯,夜场京剧的演出因此荒芜。为适应年轻观众群体的文化休闲习惯,将京剧演出回归到夜场,这是上海京剧院的领导痛定思痛后的举措。
从明年1月起,天蟾逸夫舞台推出“天蟾星期五”京剧演出活动。每周五晚,都会安排一台京剧大戏演出,以整本大戏为主,强调“故事的情节性”与“技艺的可看性”并存。上海京剧院在此期间上演的所有剧目,都调动全院力量,配之以最强大的演出阵容,反复排练,以保证演出质量。明年第一季度,“天蟾星期五”贴出的戏码有:奚中路、尚长荣的《长坂坡·汉津口》,李军的《伍子胥》,赵群的《西厢记》,史依弘的《百花公主》、李国静的《乾坤福寿镜》等,都是上海京剧院压箱底的好戏。除了本地名角外,天蟾逸夫舞台还特邀北京的程派名家张火丁、湖北的青衣名角张慧芳等来上海“走马换将”,以刺激观众的观剧兴趣。
体验京剧 激发民众兴趣
上妆、勒头、戴帽、穿衣,不消两个小时,你就能变成三进三出救阿斗的“赵云”,也能变成仪态万千的“杨贵妃”。上海京剧院从今年2月推出这项“体验京剧·梨园影像”服务,吸引了数百名时尚的年轻人走进上海京剧院,体验京剧,扮一回古人。
不仅如此,上海京剧院还推出“天蟾京剧讲坛”,每月一讲,免费为观众开启一扇欣赏京剧艺术的大门。“讲坛”改变以前单纯讲解京剧基本常识的框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高品位地介绍中国京剧的精神实质。
在很多人眼里,京剧是一种休闲文化的记忆。明年1月起,天蟾逸夫舞台将在二楼休闲厅推出《文化记忆·京剧藏品系列展览》,包括“京剧演出说明书”、“京剧书画”、“京剧摄影”、“京剧老唱片”等与京剧相关的藏品展览,社会收藏者皆可参与,以共同唤起民众对京剧文化的记忆,唤起记忆中的文化认知。(张裕)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