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引进中国,笼罩着整个中国戏剧领域,随后,塑造人物、刻画人物之说铺天而来,从此演人物之论点成了京剧艺术宗旨的宗旨,核心的核心,把京剧的灵魂——四功五法,视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主义程式化。孰不知,京剧四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戏曲演员,造就了各各行档的艺术家和艺术大师,铸成了京剧各个艺术流派。四功五法才是京剧表演艺术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宗旨的宗旨,初学京剧者凭借它学会登台演戏,学成者,凭借它展显艺术才华,艺术家凭借它,兼容并蓄,发展个性艺术,大师们凭借它,水到渠成的创造出自己的艺术流派,京剧有了四功五法,舞台上才有万紫千红、婀娜多姿、绚丽光彩的表演艺术。
京剧需要务实的理论与学说,应该大讲特讲四功五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演员四功五法的评价和要求,培养上面,应以高标准的四功五法为难则,评议每出戏的艺术质量和演出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演员的表演,提高演员的艺术素质,提高整体的艺术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好的演员艺术人材。遗憾的是今天京剧表演艺术仍然以大谈塑造、刻画人物、演人物为时尚,认为京剧表演艺术的高级阶段是演人物,好像除此论断再没什么说的了,不是没说的,而是需要好好认真地思索思索,京剧艺术要说的很多,除非不懂京剧艺术,那是说不出来什么了。
提倡继承发展流派,有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冲动性。京剧流派是定形的表演艺术,若无定形,无定数,一天一个样儿,当然就没有流派存在可言,流派是固定的一种表演艺术风格,它有一定之规。后人对流派正确的态度是借鉴,只能借鉴,不能发展,发展者前进,前进则改变,改变与前不同,改样了,不是原来那一派了。如果,那一流派还在发展,不断地改变着,说明这一派还不成熟,还没到形成一派的阶段。流派只有丰富,这种丰富是由流派的创始人去完成,学者,后人是没有资格,没有那个造诣,没有那个水平去丰富他学的那一派,除非学者超越了前人,形成新的流派,另当别论。学者,后人只能去学它,借鉴。借鉴不是继承,借鉴是对流派的学而化,化而用,借鉴者应具备艺术基础实力。继承是传承,不走样儿的接下来,传下去,这也只好是有多大力使多大劲儿啦,不可能不走样儿的,每个流派只有一个人不走样儿,那就是流派创始人,无论他千变万化,他的表演意识不会变,他的艺术基础不会变,艺术表现方法,法则不会变,他的生理条件不会变,他的手段变而流派风格绝变不了。学者,后人可不成,只能是宗者、仿者,宗和仿自然有优劣之分,宗的好的,仿的是样儿的,也难使人见到神髓真话,宗仿的伪和劣的,所谓就是对流派的丑化了,总之,无论优或劣,都不可能与流派创始者一样。真把某一流派的真谛神髓学到手,表现出来,从历史上看是没有的,不可能的,因为每人有每人的生理条件,嗓音不同,筋骨条件不同,神精思维系统、意识、经络等都不相同,就是有遗传因子的儿子也不可能全一样。
盲目提倡继承发展流派,导致剧目贫乏,过去除了戏迷票友,没有一位演员是还没学两年戏,本行的基础还没砸磁实,就专学一派了。现在倒好,不但专门只学一派,而是只学一派的代表剧目,这样的话,戏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大家都知道,大师们不止限于那儿出精典戏,他们都有百出以上的剧目,没有百出就不可能有哪几出精典戏,精典戏的表演根基是在那百出戏的里面(当然不能忽略诸多方面的成功因素)。只学几出,结果必然是出出浮在上面,一出不出。
演员不同于戏迷票友,戏迷票友可以把流派理解为唱的好唱的像了谁就是那一派了,演员可不能这样要求自己,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全方位的,演员应全方位的要求自己,不能像前些年那样,唱几段传统精典唱段,占个好地方,赶上好时候,上电视成了名人,学几出流派戏,就是什么派什么派,电视传媒、人为膨胀,成了明星,事业大成,还能学吗?没时间学了,所以就剩几出了。
我们应当提倡重复大师们的学戏程序,比如,某位成功的艺术家他的开蒙戏是哪出,第二出学的什么戏,三出、四出,这样一出一出的学下去,演下去,经久年长,剧目多了,会的多了,基础磁实了,有了艺术经验,到那个时候,再去学流派的东西,自然是方便容易的多,学起来也能得心应手,理解的快而正确,每当学会一出戏,无须下大功夫训练,就能马上演出,很可能上手一学就走向借鉴的路数。学而化之,化而用之。走上正确地继承发展京剧艺术的道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