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过去的2015年,天津的戏迷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小剧场京剧,随着北京京剧院的《浮生六记》《碾玉观音》等剧在天津大剧院小剧场的亮相,许多年轻的观众开始成为京剧的粉丝。早在2014年北京就成功举行了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节,去年已经进入了第二届,与此同时,名为“戏曲·呼吸”的2015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12月完美落幕。
作为戏曲演出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剧场戏曲越来越引起南北戏曲界的关注和重视,小剧场戏曲也渐渐成为新生代主创戏曲观念释放和碰撞的平台,以及青年戏曲演员历练成熟的舞台。
小剧场戏曲沿用了小剧场话剧的概念,但又以戏曲的独特性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戏曲也不同于新编戏曲的一种新的表现样式。在众多的小剧场戏曲中,大致呈现出三种面貌:一是严格遵循传统、以传承骨子老戏为己任的小剧场京剧,其代表是天津京剧院青年老生演员凌珂领衔的“元声京戏坊”;二是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的新概念戏曲,比如小剧场京剧《青春谢幕》《倾国》,昆剧《夫的人》等;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既保留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比如北京京剧院创排《惜·娇》《浮生六记》《马前泼水》《碾玉观音》等。
无论哪一种呈现方式,小剧场戏曲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小制作、小成本、小规模。小剧场戏曲的演员一般只有三四人,一人可以分饰几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可以由几人饰演,在角色扮演上显然比大剧场京剧要灵活很多。小剧场座位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相对近了很多,双方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顺畅。小剧场戏曲从创作者到演员多为年轻人,不仅有着更强烈的现代观念,而且舞台呈现也更为靓丽。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小剧场戏曲的表象特征,小剧场戏曲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今日被更多的观众所认可,这其中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与实质。
小剧场戏曲从问世以来,其终极目标就是把更多的原本不知戏曲为何物的青年人请进剧场,并进而爱上戏曲。这一初衷与若干年前开始的戏曲改革不谋而合。然而几十年来,新剧目层出不穷,结果不但没有把青年人吸引进剧场,反而丢掉了一批老观众。小剧场戏曲的横空出世恰如在青年与京剧之间架上了一座桥梁,也在传统韵味与现代思想间实现了一次无缝对接。以北京京剧院创排的几出小剧场京剧为例,有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把一个大的故事浓缩成精致简练的故事,把视点聚焦到一两个人物身上,挖掘人物更深层面的心理活动,更能直抵人心。二是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京剧平铺直叙的线性结构,而更多地采用有起有伏、跳进跳出的形式,时尚感更强。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小剧场京剧是对京剧本体艺术的回归。无论戏中展现的观念是现代的,还是前卫的,其始终是以京剧的元素来展现,始终坚持着“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性,在追求时尚的表象下,突出了京剧固有的唯美特质。
相对于京沪等地方兴未艾的小剧场戏曲,天津作为传统的戏曲重镇,在小剧场戏曲的发展上则稍显滞后。
天津市拥有多个小剧场,目前小剧场基本用来演出清唱或者小型传统剧目,这只能称作是利用小剧场的场地来进行演出,与小剧场戏曲并无多大关系。真正意义上可称为小剧场戏曲的是“元声京戏坊”。“元声京戏坊”成立于2011年,是在天津京剧院支持下,以天津大剧院小剧场为阵地,在演出中坚持不戴胸麦,从剧目、伴奏到演出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复原京剧的原本面貌,正如凌珂自己所说:“把旧的东西学明白了再去创新才能有根。”所以元声京戏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风格,以“复古”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成为天津小剧场戏曲的一块招牌。
天津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表演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为小剧场戏曲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天津创排小剧场戏曲具有三大优势:
一、天津拥有多处小剧场,特别是海河剧院小剧场和新建的红旗剧院小剧场,都可成为小剧场戏曲理想的演出场地。
二、天津京剧院、青年京剧团、天津评剧院、白派评剧团、河北梆子剧院五大院团拥有众多的年轻演员,演员优势明显。一方面,青年演员可以使小剧场戏曲更加靓丽多姿,亲近观众;另一方面,小剧场戏曲也可以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为观众近距离展示的机会,加速演员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天津观众爱艺术、懂艺术,特别是对艺术的包容性很强,这为小剧场戏曲的多形式、多格局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目前天津创排小剧场戏曲也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弱势,那就是创作群体的缺失。天津市历来表演队伍强,创作队伍弱,天津各院团自己的编剧、导演,特别是年轻的编导更是凤毛麟角。而小剧场戏曲正需要一批深谙艺术规律而又思想活跃的青年编导,这对于目前的天津编导队伍来说确实是一个弱势。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将有利于青年编导队伍的培养和锻炼,这里将为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编导们提供一个发挥才能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小剧场戏曲尚处在探索阶段,有人赞赏,有人抵制,有的戏老少皆宜,有的戏老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对于小剧场戏曲的创作观念、呈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然而它毕竟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至于是否能够如人们所愿成为把更多的青年人引入大剧场的一个跳板,成为戏曲传播的“暖渠道”,或许关键在于它能否保留住戏曲元素,而不是再次走向“话剧加唱”“戏不够舞来凑”的误区。
多样的剧种、迥异的风格、多形式的探索、对戏曲精髓的把握与传承,必将使小剧场戏曲成为戏曲与青年观众交流的一座桥梁,期待着小剧场戏曲能够在天津开启新的艺术探索,为戏曲开辟出一个新的生存空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