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的“新征程”。
谷好好、王珮瑜
寻求新的“发力”与“吸粉”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以“紧抓潮流接触点寻找戏曲发力点”为题进行开题演讲,她谈到“戏曲是集各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审美艺术,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特点,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更以近年来上海戏曲“走出去”实例,分享中华戏曲在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国际戏剧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非常有限。如何运用当下的技术手段做好推广传播,我们戏曲人还要更多地思考和实践。”
即将开展京剧清新会《老生常谈》巡回演出的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传承与传播京剧的道路上,“吸粉”无数。
演讲中,她以个人所见、所感、所思,分享了京剧传播探索的故事:“当我们引发了老戏迷的质疑和不满的时候,我也会纠结,因为这些人是我们京剧的基本观众,也是不管做什么都不愿意丢掉的观众。做好平衡也是重大的课题。后来我就想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所以目前阶段,对我来说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更多从来不看戏的人走进剧场,当他有一天成为京剧艺术和戏曲艺术知音的时候,我们会做到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尚长荣、魏海敏
要有自信有策划地“走出去”
主旨演讲之外还有分组讨论,众多重量级嘉宾分别从戏曲在当代的对外交流传播、社会影响力和校园传播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针对“中华戏曲如何走出去”的话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魏海敏都有着切身体会。刚刚结束美国大都会海外演出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现场表示:“要走出去,如果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的模式、口味、价值观去改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寻找自己的路,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传播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片”,同样致力于京剧交流的戏曲名家魏海敏则在现场带来了她自己经历的有关“京剧走出去”的故事。
2009年,魏海敏与世界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合作《欧兰朵》,交流与碰撞让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产生了良好的效应。魏海敏由衷地表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同行是我们影响力的放大器,也是极好的助力,东西方文化的直面碰撞由此产生不可替代的相互了解和启迪。而另一方面,‘中华戏曲走出去’也需要有成套的文化事件策划,需要由专业策划人来规划执行,以帮助当地观众更好地了解演出所蕴涵的中华文化。”
茅善玉、李卓群
摒弃自娱自乐,注重培养观众
谈及“社会影响力”和“校园传播”的话题,这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赢得业界口碑的新编京剧《大宅门》的编剧、导演,北京京剧院青年编导李卓群提到:“我们的戏演什么?从哪里来?演给谁看?这是作为编剧、导演、制作人,在创作之初就要明确的概念。写戏导戏演戏做戏,只要是给观众看的,就必须顾及‘座儿’的感受与共鸣,绝不是艺术家的借戏抒情与自娱自乐。”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近年来不仅引领上海戏曲刮起“海上风”,还将这股风吹进了校园。她在现场以实例分享了近年来“沪剧进校园”的宝贵经验,并直言戏曲进校园既要“走进去”也要“请进来”。
近年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成了全国戏曲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面对这样的新气象,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刘寿安谈到:百周年纪念讲堂在不断将优秀戏曲作品带给北大师生的同时,影响力也辐射周边高校和地区,在国内院校同类场馆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较大学校园的欣欣向荣,中小学校的校园推广也是有声有色。上海市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胡珍分享了“戏曲进校园”在各自学校发生的故事和经验。(记者 邱俪华)
(摘自 《新闻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